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新规下万能险的变革与发展,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新规:万能险监管升级,影响深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的通知,将于5月1日起实施,这个通知遵循从严监管思路,采用“新老划断”政策。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万能险的性质、在中国的发展变化、面临的质疑以及新规实施后的影响等多方面内容。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此通知秉持从严监管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并且推行“新老划断”的监管政策,该政策将于5月1日开始施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通知》会进一步削减险企刚性的负债成本,抑制投资冲动,更有效地达成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降低利差损风险。从短期而言,万能型人身保险(以下简称为“万能险”)的保费收入也许会遭受一定程度的冲击,不过从长远来说,这有利于整个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而且,现有的保单持有者的最低保证利率不会因为新规定而出现改变。

万能险属于人身险产品,兼具投资和保障两大功能。当投保人把保费交给保险公司之后,保费会分别进入两个账户。其中一部分会流入风险保障账户,用于提供保障;另一部分则进入投资账户用于投资。在这当中,保障额度以及投资额度的设置权力掌握在投保人手中,投保人能够依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来进行调整。投资账户中的资金由保险公司代为投资,其投资收益上不封顶,同时设有最低保障利率。

虽然万能险的理财功能颇具吸引力,但是它也被诸多负面信息所环绕,引发了大众对其存在高风险的质疑,主要是因为它“披着保险的外衣,售卖的却根本不是具备保障功能的理财产品”。实际上,和普通型人身险产品不一样的是,万能险除了有一个最低的承诺保本利率之外,其实际结算利率本身就具备灵活性,每一款万能险每个月公布的实际结算利率都不尽相同。近年来,受到低利率环境的影响,部分保险公司纷纷下调万能险的结算利率。从今年5月1日起,新开发的万能险或许将告别固定的最低保证利率。过去万能险的高结算利率,目的在于吸引投保人进行投资;然而,结算利率和公司财务收益率之间的利差过大,会使得保险公司在万能险业务方面做得越多,亏损也就越多,这并非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万能险本是从国外引进的险种,在国外属于保障型险种,产品类型处于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之间,消费者既能享受到保障功能,又能够分享资本市场的收益。可是被引入到中国之后,就被进行了“改造”。发展到现在,其保障功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基本上已经沦为价格敏感型的理财型险种。依据“新老划断”的原则,消费者已经购买的万能险保单,其最低保证利率依旧会按照合同条款的规定来执行。而对于是否购买新的万能险产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规划、风险偏好以及对收益的预期进行综合判断。对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设置保证期间并非“必须设置”,这体现出监管为保险应对风险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并且这不会影响已有保单的效力。

万能险监管升级的意义在于,通过增加风险保额来提升万能险的保障额度,从而让万能险回归其保障的“本质”。预计未来新增的万能险大概率会下调保证利率,设置保证期限,规范特别储备和结算利率的使用,不同险企的收益率水平也会基于其投资能力和业绩的表现而出现分化。所以,消费者在选择保险公司及其万能险产品的时候需要更加慎重和理性。

本文总结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万能险的监管新规,包括新规实施的时间、监管思路和政策特点等。阐述了万能险的功能特点、在中国的发展变化及其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新规对险企和消费者的影响,强调消费者在选择万能险产品时应更加谨慎理性。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40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