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写字楼,姜利红回乡书写多彩乡村生活 从白领到新农人:姜利红的乡村蜕变之旅

姜利红从城市写字楼回归乡村,成为一名新农人的故事。他在乡村的生活丰富多彩,不仅在樱桃季辛勤劳作,还在村里身兼多职,如开网店卖水果、帮村民修电器、陪老人聊天等,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同时还通过拍摄视频传递乡村温暖,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情。

本报记者李蕊的报道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画面中的姜利红(右)正在帮村民挑选樱桃,他黝黑的面庞透着朴实与认真。

还有他和村里老人在一起的温馨画面,这些照片都出自姜健之手。

当夜色还未完全散去,大棚里就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姜利红弯着腰,在樱桃树枝间来回穿梭,他熟练地摘果、分拣、封箱,胶带撕开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寂静。这就是他在凌晨4点的日常,也是樱桃季里再普通不过的开始。

谁能想到,这个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小伙子,几年前还是一个穿着衬衫、皮鞋,坐在写字楼里对着电脑屏幕敲键盘的白领呢?他见识过外面繁华的世界,可如今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烟台海阳上山东夼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新农人。

在上山东夼村,年轻人很少见,很多老年人独自生活。姜利红在这里可忙了,他开网店卖水果,帮助村民修理电器,陪着老人聊天谈心,还帮忙采购生活用品。他在村里身兼十几份“工作”,有着各种各样的头衔,简直就是村民们的“万能补丁”。

把根扎进熟悉的土地

上山东夼村隐藏在山坳之中。姜利红小时候就跟着父母在山间劳作,那些沾满草汁的石块、可以捏成泥哨的湿黏土,都是他童年记忆里最常见的东西。

少年时期的姜利红,常常趴在山坡上,看着远处盘山公路上的汽车渐渐消失在云霭深处。他说:“村里人都觉得当农民很辛苦,他们总是说,‘有出息的孩子得走出大山’。”看着父母在果园里弯腰剪枝的背影,他把“跳出农门”这句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他渴望有一天能够翻过这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9年,姜利红大学毕业后,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了青岛,在写字楼里开始上班。他坐在落地窗前,闻着咖啡的香气,可是内心却充满了孤独和迷茫,他形容自己“就像一棵被移栽的果树,水土不服”。

入职3个月后,他就在那栋写字楼里写下了辞职报告,然后踏上了回村的路。

有人问他,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为什么还要选择回到家乡呢?姜利红回答说:“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农村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张面孔都是那么温暖。我相信,一个人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回村那天,他坐在大巴车上,感受着风的温度,嗅着田野里草木的香气。然而,回归的道路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

姜利红小时候成绩优异,是村里孩子们的榜样。可是回到村里后,他却成了“反面教材”,就连他的父母都不理解他的决定。那些在背后指指点点的目光,就像针尖一样刺痛着他的心,但也成为了他咬牙坚持下去的动力。

他说:“我相信,只要用心把质量做好,就一定会得到回报。”于是,他从卖自家的苹果和樱桃开始做起。凌晨的时候,他拿着手电筒在果园里,捏着果柄一个一个地仔细端详,用心挑选最优质的果子。

土地是不会辜负认真对待它的人的。这两年,姜利红开了网店,生意越做越好。去年樱桃季的时候,他刚上架200箱露天樱桃,那些定了闹钟守候的顾客就把链接刷成了“已售罄”。卖得多了,快递车都会到村里来拉货,每次都能装满一小车。

销路变广了,姜利红就开始帮助村民一起卖。实实在在的销售业绩,慢慢地改变了父母的看法。母亲开始跟着他学习打包,父亲也开始研究快递单上的地址了。

现在,质疑的声音渐渐变成了敲门声,村民们会来问:“利红,帮俺看看,这樱桃能不能在网上卖?”

帮老人办好生活小事

除了卖水果,姜利红在村里还身兼十几份“工作”呢。

他是电视维修师傅。在农村,电视机是很多老人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当老人们对着智能电视不知所措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他们会问:“这电视咋又没影了?”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电视并没有故障,有时候是因为老人不会用遥控器,导致信号源选错了或者音量被调成静音了,有时候是机顶盒的线不小心掉下来了。姜利红从来都不嫌麻烦,他要么蹲在炕前摆弄机顶盒,要么故意放慢动作按几下遥控器,还会对老人说:“大娘,您教我认认这遥控器上的字呗?”

他还是手机维修员,帮忙解决一些诸如充不上电、连不上网之类的简单问题,三两下就把问题解决了,老人们总会感激地向他道谢。

他偶尔也会当一下初级小电工,帮村民安装插座、连接电线。

他说:“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解决这些小问题就是动动手的事。可是对老人来说,每一步都是难以跨越的坎。”

除此之外,他还是快递代收点的掌柜、社保卡办理顾问、出租车司机、生活物品采购员,还常常陪着老人们聊天。

在帮老人修家电的时候,姜利红总会抽空欣赏墙上的老照片。他说:“相框里人丁兴旺,擦相框的人却没有人陪。”他知道老人们其实有很多话想说,所以修完家电后,他不会着急离开,而是经常搬个马扎,陪着老人聊聊家长里短。

有的老人会说起孩子小时候的事情,说到高兴的地方,还会从柜子里翻出舍不得吃的地瓜干,硬塞到他手里;有的老人会敞开心扉,念叨着自己年纪大了,什么活也干不动了。

有人调侃他,说他是没有工资、没有奖状的“万能补丁”,村子里只要有需要年轻人的地方,喊他一声,他肯定会出现。姜利红却笑着说:“谁说没有报酬?他们早就给过我了,拜年的时候,各家的糖我都吃过了。”

用镜头传递乡村温暖

回到村里后,姜利红周围几乎没有同龄人了,以前的朋友也都成了“网友”,拍摄视频就成了他和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

他的手机里存着各种各样的视频素材。他说:“我喜欢随手拍摄,只要有好玩的或者值得被记录的,我就会拍下来存着。”

有一天,他翻着手机里的视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呢?”

虽然没有专业的设备,也没有剪辑技巧,但他就对着教程一点一点地摸索。父母在果园里劳作的背影、老人院子里种的大葱、农民晒得黝黑的笑脸、大街上跑来跑去的小狗、山坡上绽放的花朵,这些都是他创作的素材。

他的第一条视频叫“我在村里开了一家心理医院”,这条视频他打磨了一个月,素材内容跨度达一年之久,在网络平台发布后,收获了7万多网友的点赞。评论区里有人说:“看完这个视频我竟然泪崩了”。

随后,他又发布了第二条视频,收获了100多万点赞。

视频火了之后,很多网红都涌进了村子,但是姜利红只对接了一个拍摄团队。他说:“这个团队帮很多村子修了路,他们很了不起。”

上山东夼村只有一条大路进出,道路狭窄,坑洼很多,外村人开车来了,都不敢错车。姜利红说:“如果借着视频火了,真的能给村里修一条好路,那我做的这些小事就得到了预期以外的回报。有了这条路,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乡亲们的水果也能更顺畅地走出大山。”

他还说:“外面的人总以为农村只有穷和苦,其实这里有最真的情、最暖的心。”

当被问到未来的打算时,姜利红指着远处的山坡,夕阳正给满山的果树镀上金边。他说:“人生没有固定模板,换个赛道也能实现梦想。村子在,初心在,一切如常。我用土地里结出的果实为村子创造价值,最安心。”

姜利红从城市回归乡村,他的故事充满了励志与温情。他在乡村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乡村的潜力与美好,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农业、帮助村民以及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做出了贡献,不仅改变了自己在村民心中的形象,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真实面貌,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不同的道路上追寻梦想并积极为家乡做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78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