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夏王村:2600亩西瓜地背后的故事,夏王村西瓜产业:十年发展成就致富梦想

宿州市埇桥区苗庵镇夏王村西瓜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西瓜的种植、采摘、销售,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展现其如何从一个小规模种植发展成为带动村民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产业。

在清晨五点钟的时候,宿州市埇桥区苗庵镇夏王村就已经热闹起来了。走进西瓜大棚,就能看到里面人影穿梭,一片繁忙的景象。那些工人们都弯着腰,他们的指尖在西瓜身上轻轻弹动,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接一阵清脆的“咚咚”声响。这时候,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美都”西瓜正在被采摘下来,然后迅速装车,被运往收购点。而在另外一个大棚之中呢,翠绿的藤蔓相互交错,在这些藤蔓之间,鹅黄色的西瓜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只见工人们小心翼翼地轻捏起一朵雄花,然后以极其敏捷的动作,就像蜻蜓点水一般,把花粉点在雌花柱头上。

夏王村的西瓜开始上市了。这张图片由项锦提供。

种植户宁传汝一边抹着脸上的汗水,一边笑着说:“这个熟度刚刚好呢!这批瓜采摘完之后,再过一个星期就要开始进行人工授粉了,等过了40天,新一茬的西瓜就又能够上市了。”从4月的末尾开始采摘,一直到7月中旬结束,在这个皖北村庄的2600多亩瓜田里面,授粉和采摘就像一场接力赛一样,每天都在上演。那些绿油油的西瓜,就跟着一辆辆货车,奔向全国各地的市场。

宁传汝介绍说:“我在这里种植了48亩西瓜,种的品种是‘微盟美都’。现在正好是西瓜上市的时候,8个工人每天大概能够采摘8000斤左右的西瓜呢。每年的订单都是提前就预订好了的,这些西瓜会远销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城市,效益可是相当不错的。”

夏王村的这份“甜蜜产业”是从2013年开始萌芽的。夏王村党总支副书记宁广黎陷入回忆,说道:“当时村里只有2户人家试着种植‘8424’这个品种的西瓜,但是效益却非常好。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两委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充分结合夏王村土地资源的优势,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打破了传统的一麦一豆的种植模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村两委带头把土地流转起来,积极鼓励村民发展大棚西瓜种植。就这样,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把西瓜产业打造成了代表这个村子的一块金字招牌。

宁传汝解释道:“我是在2016年开始涉足西瓜种植的。当时主要是考虑到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不能出远门。在自己家里种西瓜,村里也非常支持。这样不但能够带来比较可观的收益,提高家里的生活水平,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孩子,现在这样的生活我觉得特别满意。”

宁广黎坦诚地说:“在西瓜种植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病虫的侵害,还有肥水管理不好或者不良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西瓜的产量比较低,效益也受到了损害。”这是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困境。为了攻克这些技术上的难关,村两委组织农户到外面去学习取经。他说:“我们多次到外地去学习,还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区农委的领导定期到田间地头来指导。”同时还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进行科技培训。这样做不但能够提高西瓜的产量和品质,还能提升西瓜的知名度,给种植户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

为了让销售渠道更加畅通,村里专门设立了西瓜集中收购点。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新鲜的西瓜从这里出发,运往全国各地。这样既方便了瓜农,也保障了市场的供应。

在西瓜上市的期间,每天这个集中收购点都是车来车往,热闹非凡。正在验货的收购商丁胜,一边拍着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瓜,一边笑着说:“我在这边收西瓜都有十来年了,从他这儿开始种大棚西瓜到现在,这里的西瓜品质非常好,口感也很好,当地的老百姓和我们相处得也很融洽。”

随着这2600亩西瓜基地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现在,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了2000万元,带动了360多名村民就业,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超过30万元。

当谈到下一步的规划时,宁广黎充满信心地说:“目前根据市场的需求,夏王村主要种植‘美都’品种的西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据市场需求,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进一步扩大种植的规模。”

从一颗刚刚破土而出的“金种子”,发展成为能够让村民富裕、让村子强大的“绿产业”,夏王村用了十年的时间,把西瓜成功种成了“致富果”。在瓜田里面,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不断传来,就好像是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正在欢快地奏响着。(孙启梦 项锦)

宿州市埇桥区苗庵镇夏王村西瓜产业的发展历程。从西瓜的种植、采摘到销售,从产业的萌芽到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再到如今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体现了夏王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取得的成果,并且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61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