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为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所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四大行动共14条具体措施,如靶向引才、产教融合育才、人才评价激励以及平台建设支撑等行动,目标是引聚众多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人才动力,同时还阐述了相关人士对此的评价。
青岛市一直致力于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强化人才支撑。在今年,青岛市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目标,推出了四大行动,涵盖14条具体举措。这些举措从多个方面着手,目的在于吸引和培育各类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在引才方面,青岛市坚持靶向引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企业人才保障行动”是产业强市的核心支撑。青岛市紧密围绕“10+1”重点产业,依据重点产业用工需求,开展“就业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引才”、“产才融合发展”、“高端人才引进”四大计划,并且创新地进行“人力资源+”专项对接活动。这一活动旨在促使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青岛市计划选出100个市级重点招才引智项目,针对项目的个性需求以及难点痛点,实施精准引才与精准服务,全年协同重点项目引引才达2万人以上。同时,按照“校聘企用”的思路,充分发挥驻青高校和重点企业的叠加优势,吸引一批产业紧缺的高端人才。在育才环节,青岛市启动“产教融合育才行动”。这一行动重点强化产业技能人才培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企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构建起“产业+教育+人才”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青岛市支持技工院校与“10+1”重点产业企业合作,共同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轨道交通技能学院”等,联合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方面,青岛市实施新一轮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年开展30万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推出500个以上重点领域培训项目,这些项目覆盖集成电路、新能源、海洋经济、DeepSeek+AI等前沿产业领域,有效解决“产业缺什么人才就育什么人才”的问题。为解决人才评价“一刀切”的难题,青岛市开展“人才评价激励行动”。青岛市全面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鼓励“10+1”重点产业企业、社会团体开展社会培训评价,预计全年新增评价人数2.6万人次。同时,赋予重点产业企业更多职称评审自主权,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推行“按薪定才”机制,落实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从而使“技术能手”、“创新骨干”等人才的价值得到认可。在平台建设方面,青岛市通过“平台建设支撑行动”构建起立体化人才生态。青岛市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等,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枢纽。通过高质量举办“青雁归巢”、“蓝洽会”等人才交流活动,搭建全球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此外,青岛市搭建实习见习平台,实施大学生见习实习计划,吸引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来青实习见习,不断扩大青年人才储备规模,持续放大平台集聚效应,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长得大”。青岛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会以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各项举措,全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下一步,青岛市将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强化政策宣传,让更多人才与青岛共赴产业升级新征程。中智青岛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力资源专家张明明认为,此次新政的落地,意味着青岛从“引才”到“育才”、“用才”的全链条升级,这不仅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引擎”,还树立了新时代产才融合的城市范例。本文总结了青岛市为强化人才支撑,在引才、育才、人才评价、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出的四大行动14条具体举措,阐述了这些举措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还提到了相关人员对这些举措的积极评价,展示了青岛在人才战略布局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发展规划。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