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新疆旅行时与烤包子的故事,包括烤包子在旅途中的食用场景、烤包子的口感、它在新疆的普及程度、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旅行回来后看到烤包子的亲切感等内容。
谢海涛,一位媒体人,他有着一段与新疆烤包子的难忘经历。
有人宣称,烤包子堪称新疆人的灵魂早餐。当谢海涛踏上新疆这片广袤土地旅行的时候,烤包子简直成为了他三餐的常客。早餐是烤包子,午餐也是烤包子,甚至晚餐偶尔也被烤包子占据。新疆的美食就如同繁星点点、繁花似锦,可他独爱烤包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烤包子性价比极高,美味可口,购买方便,随处可寻,而且非常适合旅途中赶路的人。
旅行的时光,很多时候都在路途奔波,就像一个现代“游牧民族”。清晨,一觉醒来,他常常会买上几个烤包子,然后一边品尝着这美味,一边踏上行程。刚出炉的烤包子,那模样就十分诱人。外皮呈现出诱人的金黄,咬一口,酥脆无比,而里面包裹着的鲜嫩多汁的羊肉,瞬间在口中释放出浓郁的肉香,咬一口就满嘴流油,但神奇的是,这种油腻感并不会让人觉得不适,反而香而不腻,让他瞬间充满活力,赶路的时候也不觉得疲惫。
当然,在赶路途中,他也会带上几个烤包子,以备中午肚子饿的时候食用。不过呢,烤包子还是趁热吃为妙。一旦凉了,羊油就会凝固,包子皮和肉馅就会粘连在一起,这时候不仅吃起来油腻,而且原本的香味也会大打折扣。他就这样带着烤包子,走过了天山大峡谷那雄伟壮丽的地方,穿越了帕米尔高原那片神秘的土地,还驰骋在充满挑战的沙漠公路上。
在新疆旅行的日子里,他渐渐发觉烤包子有着极高的“江湖地位”。似乎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烤包子的身影。在繁华热闹的城市大巴扎里,在偏远宁静的村镇小食摊前,都能看到烤包子那方方正正、金黄酥脆的模样。对于当地居民来说,烤包子和馕一样,都是主食般的存在。无论是盛大的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的餐桌之上,烤包子都是不可或缺的美食。
在乌鲁木齐,他发现了专门售卖烤包子的店铺。那是一个偌大的店面,却只售卖烤包子。买了烤包子后,用盘子端回桌,桌子上还备有茶水,可以用来消食。店里一桌一桌的食客,不管是相识的还是陌生的,不管是来自天南还是海北,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烤包子,喝着茶水,氛围十分融洽。
多年之后,每当他想起烤包子,心中就会涌起一种风尘仆仆的感觉。那些带着烤包子走过的高山大湖,塔里木河的壮丽景色,还有绿皮火车上人们一言不合就放声歌唱的欢快场景,都会一一浮现在眼前。后来,他深入探究了烤包子的来历,发现它竟然和游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说烤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有一种说法是,游牧民族为了便于携带和保存食物,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把肉剁碎,加入盐和香料,再用面团包起来,放在马鞍上晒干。后来偶然发现把包子烘烤一下,味道会更加美妙。于是,他们便制作了炉子,把包子贴在炉壁上,用炭火烤熟。这便是烤包子的雏形,之后这种美食传播到各地,做法也不断地得到改良。
当他去新疆旅行的时候,那里制作烤包子的手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人们会精心挑选半瘦半肥的新鲜羊肉,清洗干净后剁成小粒,羊尾油丁也切成小粒,并且两者各占一半的比例。接着,往肉馅中加入皮芽子粒,也就是洋葱,这样可以有效地去除羊肉的膻气,让烤包子的营养搭配更加均匀,吃起来肥而不腻。再加入酱油、盐、料酒、香油、黑胡椒碎、姜碎、孜然碎等调料拌匀,然后用薄薄的面皮包好,贴在馕坑里,仅仅十几分钟就能烤出美味的烤包子。
从新疆回来之后,他走在街头,偶尔看到烤包子,心中就会泛起一股亲切之感。他家附近有一家新疆菜馆,门口停着一辆烤馕的小车,这小车下面有轮子,馕坑里既可以烤馕,也能烤包子。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总会经过这辆烤馕的小车,有时候会买上两个烤包子,有时候则是看一看馕坑。馕坑的内壁坑坑洼洼,有着独特的弧度,据说这样的设计能让烤包子牢牢地粘在内壁上。馕坑里的炭火红红火火,一个个被烤得金黄色的烤包子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看到烤包子,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羊肉和孜然混合的独特味道,想起热瓦甫、手鼓和冬不拉奏响的美妙声音,想起那段美好的旅行时光。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新疆旅行时与烤包子的种种经历,展现了烤包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新疆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烤包子在旅途中的实用性,到它在新疆的广泛存在,再到背后蕴含的游牧历史文化,以及旅行结束后对烤包子的特殊情感,全方位地描述了烤包子的独特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