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微软新推出的Surface系列电脑进行阐述,包括其在配置、价格、AI功能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市场战略意义以及面临的市场接受度问题等。
尽管人工智能(AI)PC市场的发展前景尚不明朗,能否蓬勃发展还存在疑问,不过在面临关税冲击的形势下,微软显然想要抓住时机,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抢占先机。于是,微软最新推出的Surface电脑闪亮登场,这款电脑不仅有AI模型为其助力,而且价格还悄然地下调了。
美东时间5月6日周二的时候,微软对外发布了Surface系列中的两款全新Copilot PC。这两款电脑与去年推出的前代产品相比,售价更低了,电池的续航能力也变得更强,不过在核心配置方面却有一定程度的缩水。
媒体方面认为,微软选择在特朗普宣布新征关税之后推出新品,这一行为表明微软正在试图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Raymond James的分析师Andrew Marok指出,当前市场对AI PC的需求依旧是比较有限的,因为AI PC的增值价值到现在还不是很明确。即便如此,由于Windows 10的支持将于10月结束,微软的设备更新有望借助企业升级的这股“顺风车”力量而得到推动。
新推出的设备有着更小的体积、更轻薄的机身,而且价格也更加亲民。
在本周二微软公布的两款Surface系列新品当中,Surface Pro 12英寸的起售价为799美元,Surface Laptop 13英寸的起售价为899美元,这两款设备都将于5月20日正式发售。它们的售价与各自去年的上一代版本相比,Surface Pro 12英寸便宜了200美元,Surface Laptop 13英寸便宜了100美元。这两款设备均采用高通的骁龙X Plus 8核处理器,而不是去年所采用的10核处理器,屏幕尺寸与前代相比有所缩小,但是微软承诺会提供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
其中,Surface Laptop 13英寸电脑被微软誉为迄今为止最轻薄的Surface笔记本电脑。它采用的是高级阳极氧化铝外壳,有海洋蓝、紫罗兰和铂金这三种颜色可供选择。微软企业副总裁Brett Ostrum在博客中表示,新的Surface笔记本电脑的性能超过了苹果2024年搭载M3芯片的MacBook Air。
Surface Pro 12英寸则被微软称为迄今为止最轻薄的Copilot PC。它保留了二合一设备标志性的多功能性,既能够当作笔记本电脑来使用,也能够当作平板电脑来使用,并且内置可调节支架和可拆卸键盘。Surface Slim Pen现在可以磁性附着在平板电脑背部进行充电和安全存储。
AI功能成为卖点,但市场接受度仍然是个问题。
这两款设备都被归类为Copilot PC,配备了能够执行每秒45万亿次操作(也就是45 TOPS)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能够在不依赖互联网的情况下运行AI模型。用户可以使用存在争议的Recall功能来记住屏幕上之前显示的内容、进行增强的文件搜索以及其他基于AI的功能。
参与Windows Insider计划的用户将能够尝试在设置应用中的AI代理,这个AI代理能够响应简单的指令从而进行系统设置的更改。截图工具也正在更新之中,更新之后将能够只显示最突出的信息,从而减少后期的编辑工作。
然而,据媒体报道,Copilot PC并没有真正地畅销起来。Raymond James分析师Andrew Marok指出:“市场调查显示,由于对增值价值缺乏清晰的认识,并且随着新业务案例和工具的发展,投资AI PC的需求是比较有限的。”
从战略意义来看,这关系到Windows生态与设备升级。
微软的电脑在各大品牌的销售排名当中并不靠前,但是Surface产品线能够帮助公司实现多元化经营,并且展示运行其Windows操作系统的PC功能。在Windows 10支持将于今年10月结束的背景下,微软推出更新的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到那个时候,微软将会停止发布软件更新、安全修复和支持,不过公司已经承诺为那些还没有准备好升级的用户提供价格为30美元的一年期延长安全更新计划。
微软CEO纳德拉在上周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告诉分析师:“随着Windows 10支持临近结束,我们继续看到商业吸引力在增加。Windows 11的商业部署同比增长了近75%。”
这些新设备的降价策略,再加上更长的电池续航和AI功能,是否能够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和企业用户,仍然需要市场的检验。但是随着Windows 10支持的结束,微软显然正在准备抓住这个机会,推动其AI PC战略不断向前发展。
微软推出的Surface系列新电脑,包括其价格降低、配置变化、AI功能等情况。分析了其面临的市场现状,即AI PC需求有限,同时阐述了在Windows 10支持即将结束的背景下,微软推出新设备的战略意义,最后指出新设备能否成功还有待市场检验。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