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假期各地消费市场热度攀升的背景下,服务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服务消费与就业扩容之间存在双向驱动关系,阐述了要发挥服务消费就业“蓄水池”功能需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破解结构性矛盾、提升效能以及从“蓄水”到“活水”生态重构的观点等内容。
每经评论员张怀水指出,“五一”假期各地消费市场热度持续升高,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文旅、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消费异常火爆。从直播电商到智慧养老,从文旅融合到数据标注,服务消费领域不断出现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重塑经济格局,并且以充当“就业蓄水池”的重要角色,为众多劳动者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
首先,服务消费与就业扩容之间有着双向驱动的紧密联系。在需求端,我国的消费升级正产生“裂变式”的效应,催生了大量的岗位。就拿今年“五一”假期来说,成都国际空港商圈每天的客流量超过30万人,周边奥莱商场单日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杭州的零售、餐饮、批发、住宿、娱乐等五大行业的消费金额达到40.16亿元。消费需求的集中爆发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制造业多出约25%。
在供给端,就业扩容以“普惠性”的特征反过来促进消费活力。服务业岗位具有灵活性高、门槛较低的特点,包含兼职、临时工、平台接单等多种形式,能够充分满足灵活就业者的需求。例如,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岗位工作时间自由,成为很多人的“副业”选择,也吸引了高校毕业生和年轻劳动者通过服务业积累经验,为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若想充分发挥服务消费就业“蓄水池”的功能,政策和市场需要协同合作发力。在政策层面,可以运用政策工具进行精准的“滴灌”。比如,给家政、托育等民生服务业提供社保补贴、租金减免,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加快制定像“研学旅行指导师”等新职业的国家标准。在市场层面,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的赋能作用。可以鼓励美团、滴滴等平台开放更多众包岗位,探索“共享员工”跨行业调配机制;推动职业院校和服务业企业共建实训中心,例如采用“校企双元制”培养酒店管理人才,解决技能错配问题。
另外,还需要努力解决结构性矛盾,提升“蓄水”效能。可以借助大数据动态监测,实现劳动力的“精准调配”,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利用区域就业热力图,实时监测东部服务业岗位饱和度与中西部康养人才缺口等情况。同时,要注重保障灵活就业群体的权益,巩固“蓄水”根基。
展望未来,应该重视从“蓄水”到“活水”的生态重构。通过服务消费与就业市场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短期来看,可以依靠节日促销、文旅季等活动,快速释放消费潜力,稳定岗位存量;长期而言,要培育养老护理、数据标注等朝阳产业,打造“就业友好型”服务业生态,实现民生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循环。
总的来说,做好就业“蓄水池”工作,不仅需要政策的“输血”支持,更要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只有让服务消费成为经济转型的“加速器”和民生改善的“稳定器”,才能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书写出有温度、有质量的就业答卷。
本文总结了服务消费在当前消费市场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其与就业扩容的双向驱动关系,强调要发挥就业“蓄水池”功能需政策和市场协同、解决结构性矛盾、重构生态等多方面举措,最终得出要让服务消费成为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助力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发展的结论。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