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高原铁路建设一线:王杜江的卓越贡献,王杜江:高原铁路建设中的技术创新先锋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原铁路施工二队队长王杜江的事迹。他在7年里坚守高原铁路建设一线,在地质调查、隐患识别、方案优化等多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文章详细描述了他在怒江峡谷区进行地质勘察的危险经历,以及他在地质勘察技术创新升级方面的贡献等内容。

在长达7年的时光里,王杜江始终坚守在高原铁路建设的最前线。他所率领的团队,在高原之上完成了规模浩大的地质调查,整整4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而且,他们成功识别出的隐患点多达1.5万余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每一个隐患点的发现都可能关乎整个工程的安危。不仅如此,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眼光,他对建设方案进行优化,使得线路缩短了近30公里,这一优化可不得了,大大节省了资源和成本。凭借着如此优异的成绩,在4月2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他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原铁路施工二队队长王杜江。

2018年10月,我国高原铁路规划建设项目拉开了帷幕。王杜江担任项目勘察设计技术队长兼地质组长,他带着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突击队踏上了青藏高原。这支队伍可不简单,队员们平均年龄仅仅28岁,并且全部都是硕士研究生。他们要去的地方是沿线驻地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为恶劣、交通条件极差、地质问题复杂得超乎想象的横断山脉怒江峡谷区,在那里开启高原铁路的勘测征程。

铁路建设,地质勘察是重中之重。从最初确定线路的走向,到详细的方案设计,再到方案的优化,一直到最后的施工建成,地质工作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生命周期之中,它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的基础是否牢固。一旦地质工作出现哪怕是一点点的偏差,那对工程方案产生的影响都是难以想象的。

怒江桥作为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它的地质勘察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个地方的地形地貌就像一个恶魔,充满了凶险。怒江奔腾而下,裹挟着大量的泥沙,两岸的崖壁陡峭得耸入云霄,放眼望去,峡谷里到处都是塌落的碎石。就连用于勘察的无人机,在初次峡谷航拍的时候,也因为信号中断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了彻底查清桥位的工程条件,王杜江和他的队员们在没有任何道路可走的情况下,多次向着垂直高度达800米的怒江绝壁发起冲锋。有一次在攀爬的过程中,距离崖顶只剩下最后的200米了。四周怪石嶙峋,耳边狂风呼啸,不断地挑战着队员们的体力极限。队员们忍受着高原反应,身体已经极度疲乏。在这个关键时刻,王杜江大喊一声“不能停下!”他带领着大家咬紧牙关,用脚踩、用手臂撑,拿着地质锤边爬边刨,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地看三步远,最终成功爬上了陡崖。

在崖顶完成调查记录、采样拍照等一系列工作之后,王杜江和队员们从山体的另一侧顺着碎石坡溜滑而下。这一路可谓步步惊险,但他们最终完成了怒江桥位的地质调查。他们这样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的桥位比选一手资料,为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这样的高山,我们必须爬。”王杜江对记者说道。他深知,如果不能到达调查点位,那么做出来的方案就缺乏说服力。因为他常年在高原峭壁之间攀爬勘察,同事们和当地的藏族同胞都亲切地称他为“蓝色岩羊”。这个名字中的“蓝色”源于他工作服的颜色,这既是对他在工作中充满活力、昂扬向上姿态的生动形象概括,也是对他作为地质先锋无畏精神的高度赞誉。

王杜江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工程实践方面,更在于他推动了地质勘察技术的创新升级。

针对高原隧道施工中岩爆、岩溶、深大断裂、突涌水等一系列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王杜江主导研发了“多源融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这个系统将地震波法、电磁波法与超前钻孔数据进行实时融合分析,首次实现了对极高风险段隧道地质条件进行米级精准预测。

在某一个极高风险的隧道段,这个神奇的系统提前37天成功预警了大型富水断层,这为施工方争取到了极为关键的处置时间,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这项技术随后被推广到全线,成为了高原隧道建设的“安全盾牌”。

王杜江的团队在高原铁路建设中不断挑战国家勘察技术的极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新纪录。他们打造出的“复杂高原艰险山区天空地多源勘察技术融合方案”,使得复杂区域的勘察效率提升了200%;他们将航空物探应用于工程勘察,实现了单日300公里线状区域的快速探测,效率相较于传统方法提升了8倍;他们全面开展藏东南地区活动断裂调查研究;研发了“高原山区地质灾害判识技术”,将隐患发现的时间从灾后提前到灾前3至6个月;实现了超千米全孔连续取芯水平钻探,并且做到了“一孔多用”综合勘探。

作为一名一线工程师,王杜江先后主持了7项国家级专题研究,参与了18项重大地质攻关项目,形成了三大技术标准体系。他的团队通过攻坚取得的大量珍贵成果,不仅仅服务于铁路建设,在水利水电、矿山安全等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国家节约了巨额的投资。他培养的7名青年技术骨干,如今也已经成为高原铁路、跨海通道等“超级工程”的中流砥柱。

“男儿壮怀征四方,何惜百战卧沙场。热血成章撼山河,狂澜拍遍饮瓢觞。”在勘察一线,王杜江写下了这样充满豪情壮志的诗句。如今,“蓝色岩羊”的身影依然活跃在高原铁路配合施工现场。在未来,当列车沿着高原铁路呼啸而过的时候,那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将会是对王杜江和像他一样的铁路建设者们最高的敬意和礼赞。

文章重点讲述了王杜江在高原铁路建设中的事迹,包括他在地质调查、隐患识别、方案优化等工作上的成绩,在怒江峡谷区进行地质勘察的英勇经历,以及他推动地质勘察技术创新升级的贡献,还提到他培养的人才在其他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王杜江作为铁路建设者的卓越形象。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242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