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股“咖啡下乡潮”悄然兴起,其中以金庭镇为例,阐述了“村咖”的发展状况、意义以及背后的推动因素等,展现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以及乡村在新时代下的新变化和新机遇。
近年来,一股“咖啡下乡潮”正在重塑乡村振兴的活力布局。这股潮流由中青年人引领,它不仅仅是青年创业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交融,更是我国乡村新面貌与新动力的展现。金庭镇,距离江苏省苏州古城大概40公里,坐落在太湖中的一座岛屿,被苏州人亲昵地唤作“西山”。不完全统计显示,在2023 - 2024年期间,西山的咖啡店数量急剧增加,如今岛上已经有50多家咖啡店。岛上的“村咖”主理人大多有着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他们会把荒废的宅院精心改造成为花园咖啡屋,或者租下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宅售卖奶茶,亦或是把奶奶的烟杂店改装成精致的咖啡馆。这些咖啡店成为了村里的新标志,在为村落带来新的消费业态和青春活力的同时,也让主理人们在此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专家分析指出,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村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保障,而“返乡创业潮”则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当咖啡香在古老的村落中弥漫开来时,乡村已不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承载着诗意生活和新兴业态的理想之地。“村咖”无疑是我国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时代写照。城乡融合的咖啡探索西山盛产碧螺春,茶山层层叠叠,在绵延的绿色茶垄环绕下围出一片山谷,路小东夫妇的咖啡店就坐落在此处。因为院落占地一亩,房屋占地三分,所以取名为“一亩三分”。有时候,“村咖”还承担着“便民服务”的公共职能。作为位于茶山脚下的房屋,采茶的村民经常会到店里休息喝水,路小东有时还会用手冲咖啡的方式泡一壶碧螺春,和村民一起品茶。茶是西山村民世世代代种植的经济作物和饮品,而咖啡和面包,作为城市文化向乡村延伸的“新元素”,在“一亩三分”里实现了和谐共处。路小东的妻子擅长制作酵母面包,她把岛上的碧螺春揉进面团,独家创制了一款“碧螺春司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客座顾问、零售电商行业专家庄帅多年来一直关注咖啡市场。在他看来,国内的咖啡品牌更符合“中国胃”的需求,而“村咖”凭借本土自然资源打造出的特色产品,形成了城市连锁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村咖”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也为城乡融合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这个小院的前身是当地人的老宅,荒废多年后堆满了杂物。路小东夫妇花费3个月的时间打理,将其翻新成了如今的花园咖啡店。店里六成的顾客是本地村民,每当夫妻二人忙不过来的时候,村民就会主动拿起盘子,充当“服务员”。之前,路小东和妻子在苏州市区开过一年的咖啡店,最终因为难以适应高强度的竞争而选择退出。庄帅也察觉到,一二线城市的咖啡市场逐渐饱和,这促使很多从业者将目光投向了下沉市场。同时,咖啡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和人际传播渗透到乡村,为“村咖”的兴起培育了潜在的消费群体。现在,路小东夫妇采用一种简洁的经营方式来运营咖啡店——不设置会员制度、不推广储值卡,唯一的“优惠券”也采用一种相对原始的方式呈现——顾客自带杯子立减5元。开咖啡店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去年,路小东开始为岛上的80后、90后村民组织咖啡培训,年龄最大的42岁,他们都想像路小东一样,在村里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小店。供应链的完善和乡村基础设施的保障降低了采购和运输成本,为“村咖”的兴起提供了基本条件。路小东下单的杯子、咖啡豆,不超过3天就能准时送货上门。3月底,西山举办了“苏州太湖村咖季”,活动期间进岛游客达到23.6万人次,场内咖啡类销售额突破82万元,实现旅游收入超过1750万元,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的浏览量超过21.8万次。对路小东而言,咖啡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他扎根乡村所选择的“纽带”。返乡创业,重新发现乡土的价值路小东是内蒙古人,2013年他到西山旅游,当时环岛公路还没有修完,但西山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轻松的氛围让他难以忘怀。1994年,连接苏州市区与西山岛的太湖大桥建成通车,船运不再是出入西山岛的主要方式;2022年,环岛公路全线贯通,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回到了西山岛。庄帅认为,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乡村旅游业、服务业蓬勃发展,让很多年轻人返乡“有事可做”。王馨玉是土生土长的西山人,她算是“农三代”,祖辈和父辈依靠种植碧螺春和枇杷为生。直到上大学,她才离开这座养育她的小岛。从前,王馨玉怀揣着“在大城市立足”的梦想。她在上海工作了7年,每个月都会给自己设定KPI,为了工作常常没日没夜地加班,甚至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突发类似心梗的症状。2022年,30岁的王馨玉和同在城市打拼的嫂子都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两人相约辞职,回到西山开一家咖啡店。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数超过1200万人。半年后,王馨玉从奶奶手里接手了烟杂店的铺面,将其“爆改”成了一家小巧玲珑的咖啡馆,取名为“粗茶”。刚开始,村庄的慢节奏让王馨玉很不适应。但开业不到半年,她发现自己不用吃褪黑素也能正常入睡了。“以前打开外卖平台刷半小时都不知道吃什么,现在每天都能吃到妈妈做的时令菜。”王馨玉说,虽然收入减少了,但“成就感和幸福感反而提高了”。咖啡店改变了王馨玉的生活状态,也提升了家人的生活质量。王馨玉的奶奶今年76岁,她喜欢喝孙女研制的“碧螺春牛乳茶”,因为“凉凉的,很舒服”。如今奶奶已经从店铺里“解放”出来,每天午后,都会准时到老年活动室打牌。现在,王馨玉不再给自己设定KPI了。除了客人的好评让她“很有成就感”之外,帮家里分担农活、创造收益让她感觉自己“更有价值了”。以前,王馨玉一个月回一次家,但茶和枇杷不等人,光靠父母两个人的速度采不完也卖不完。现在,父亲炒茶,王馨玉帮忙;母亲摘枇杷,王馨玉就在旁边打包。农忙后的傍晚,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饭小酌,白天的劳累在欢声笑语中消散。“以前总觉得要很努力才能获得一点点成就感,现在一抬眼、一低头全是幸福。”王馨玉说。乡村对城市青年的“反向虹吸”和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西山也面临着空心化的困境,老人留在岛上打理茶山和枇杷林,年轻人大多到上海等城市谋生。近年来,乡村旅游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2024年,西山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15万人,同比增长27%,旅游消费收入超过28亿元。有的游客选择在这里短暂停留,还有的则选择长期居住,成为“新岛民”。2023年5月,在苏州古城经营了10年民宿后,张思文夫妇渴望乡村的宁静。很快,他们以3000元/年的价格租下了西山一间荒废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起初,房东很是疑惑:为什么会有90后看上这间没水没电的“破房子”。一个月后,老房子焕然一新。2024年8月,老房子有了新名字——无所事室,吸引着30岁左右的都市白领。张思文夫妇热情地招待着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而村民们也用最质朴的方式回报这两个年轻人。“在岛上过了两个春节,吃了两年村民家的年夜饭。”张思文说,去年“十一”假期,店里忙得顾不上吃饭,邻居阿姨主动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店里。庄帅认为,与城市不同,“乡土人情”的人际交往是村庄小店的典型特征之一。有些村民不喝咖啡,却经常走进店里——有的请他们帮忙调手机,有的把自家种的茶叶、枇杷放在店里寄卖。对于这些额外的“业务”,夫妻俩总是欣然接受。每一杯“村咖”都是一封写给乡村的情书,每一间开在村庄里的青春小店都演绎着乡村振兴的新样本。当田野里飘起咖啡香,年轻人不再是乡村的“逃离者”,而是“建设者”。文章围绕“咖啡下乡潮”展开,讲述了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以金庭镇为例的乡村地区咖啡产业的兴起情况。阐述了“村咖”兴起的背后因素,包括城乡经济均衡发展、返乡创业潮等。还通过路小东夫妇、王馨玉以及张思文夫妇等不同人物的事例,展示了“村咖”在乡村振兴中的多方面作用,如盘活闲置资源、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融合等,体现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互动关系。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