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化年”:人文交流推动两国人民深度交融,人文交流:中俄关系中的民心相通密码

文章聚焦中俄人文交流,阐述了在“中俄文化年”背景下,从语言学习、艺术交流到民间像走亲戚般的往来等多方面的交流活动,展现这些活动如何成为深化两国关系、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新华社北京/莫斯科5月6日电有特稿指出,中俄人文交流在多个方面蓬勃发展。从电影《红丝绸》在俄热映取得票房佳绩,到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华震撼登场;从中国春节在莫斯科的热闹庆祝,到中国多地举办俄罗斯传统谢肉节迎春活动,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是深化中俄关系、推动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的关键纽带。

在2024 - 2025年的“中俄文化年”期间,数百项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展开。这些活动如同一场场文化盛宴,构建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大力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彼此亲近。

在语言学习方面,它搭建起深入沟通的桥梁。在莫斯科河河畔,一位名叫玛丽亚的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大二学生,看到记者是中国人后,便用中文做起自我介绍:“我叫玛丽亚,我正在学习中文,很高兴认识你。”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虽然她觉得自己中文还不太好,只会一些日常用语,但她认为中文文字优美且充满魅力,中国文化丰富多彩,能在中文领域深入学习是她的梦想。

如今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俄罗斯民众热情的中文问候,像“你好”“是中国人吗”“欢迎”“再见”等。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历史学博士伊利亚·古京是一位中文教师,他表示,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俄罗斯日益受欢迎,这得益于双方教育领域不断加深的合作,也离不开两国政府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据悉,俄罗斯共有140多所大学、220余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还有19所孔子学院、5个孔子课堂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中文教学。2019年,俄罗斯政府将中文纳入国家统一考试外语科目,全俄约11万人学习中文,俄罗斯汉语水平考试的报考人数逐年递增,“汉语桥”等活动在俄罗斯很受欢迎。在中国,有超过180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中小学和大学约12万人学习俄语。

此外,两国共同打造了“中俄名校10 + 10联合培养优秀人才计划”等合作品牌,支持大学开展联合教育项目,扩大双向留学交流规模,联合举办大学生暑期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等,以此促进两国青年的交流互动。古京认为,“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俄语和中文学习是两国扩大各领域合作的根基”,“俄中文化年”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带来新机遇。

在艺术交流方面,充分展现出文化交融之美。中国原创舞剧《咏春》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上演,中国功夫与舞蹈的融合之美赢得俄罗斯观众热烈的掌声,也受到俄媒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金砖国家电视台报道称,舞剧《咏春》以流畅的节奏感与细腻充沛的情感表达,打动了在场观众,让俄罗斯观众进一步了解了咏春拳这一独特的中华武术流派。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报道说,舞剧《咏春》作为“俄中文化年”的重要活动,通过双线叙事讲述传奇故事与文化传承,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

近年来,俄罗斯文艺表演领域“中国风”盛行。由中国导演执导、俄罗斯演员出演的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在莫斯科国立民族剧院多次驻演;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的《红旗颂》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扎里亚杰公园音乐厅回响;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马林斯基剧院亮相。同时,一批俄罗斯经典艺术作品也在中国舞台绽放光彩,如《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带来纯正的“俄式美学”;由《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衍生的话剧、芭蕾舞剧、音乐剧让人耳目一新;中国中央歌剧院与俄罗斯艺术家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经典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让文学经典焕发出跨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展现两国文化的碰撞交融。

中国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众多高水平的俄罗斯艺术团体来华演出,不仅为中国观众带来俄罗斯文化精华,也为俄罗斯艺术家感受中国、了解中国提供了机会。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院长亚历山大·雷任斯基称,俄中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交流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享受加深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直观认识,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

在民间往来方面,就像走亲戚一样频繁。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出国吃个早餐再回国”已成为平常之事。黑河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每天清晨,很多俄罗斯人成群结队来到黑河市逛早市、购物,品尝油条、豆浆、茶叶蛋、鸡蛋汉堡等东北特色早餐,还创造出“包子配啤酒”这种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吃法。

叶卡捷琳娜来自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她说:“我刚去看了牙医,又买了一些日用品,现在准备找个餐厅吃午饭,然后坐船大概10分钟就到家了,非常方便。”她常来黑河,虽然不会中文,但这里随处可见清晰的俄语标识,很多摊主也能说简单的俄语,沟通不成问题。

近年来,随着交通和签证的便利化,赴华旅游的俄罗斯游客数量持续增加,北京、广州、上海、三亚、成都、秦皇岛等成为俄罗斯民众心中中国旅游的热门城市。同时,更多中国游客前往俄罗斯各处风景名胜游玩。俄罗斯旅游业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赴俄游客数量达到84.8万人次,是2023年的4.2倍,除莫斯科、圣彼得堡外,摩尔曼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等城市也迎来更多中国游客。

为方便中国游客,俄罗斯部分城市机场和主要景点都设有中文标识,一些“网红餐厅”还安排了中文菜单。两国多个城市之间开通直航航班,提升了两国游客双向旅游的热情。在“中俄文化年”框架下,莫斯科市连续两年在中国春节期间组织系列庆祝活动,包括中式美食品尝、茶艺表演、舞龙舞狮以及书画、剪纸大师班等。莫斯科市副市长纳塔利娅·谢尔古宁娜表示,希望借此吸引中国游客,让他们有在异国欢度佳节的难忘体验,也让莫斯科市民深入感受中国文化。

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俄方主席鲍里斯·季托夫说:“‘俄中文化年’期间,我们两国人民有机会深入了解对方的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文化年强调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对话和理解的重要性,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相互认知、相互尊重,为两国世代友好注入新动力。(参与记者:周天翮)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俄在人文交流方面的成果,涵盖语言学习、艺术交流和民间往来等多个维度。在语言学习上,双方为彼此语言学习提供诸多便利且人数众多;艺术交流中,两国作品在对方国家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民间往来里,双方民众往来频繁且旅游相关设施不断完善。这些人文交流成果对增进两国人民的相知相亲、推动中俄世代友好意义深远。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02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