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以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消费市场的火爆现象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数据展示其热度,剖析消费市场呈现出的超大规模市场内需潜力释放等特点,进而从供需两端探究中国经济活力和韧性的来源,最后阐述从消费市场能看到中国发展的潜力、信心和底气等多方面的内涵。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各大旅游景区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整个全国消费市场也是繁荣兴旺。“假日经济”仿佛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充满活力且极具韧性。
那“五一”消费市场到底有多火热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就能有个大概的了解。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经过测算得出,在这个5天的假期里,全国国内出游的人次达到了3.14亿,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4%;国内游客出游总共花费了1802.6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了8.0%。商务部的监测数据也显示,假期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了6.3%,重点监测的电商平台智能家居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了20%。文旅市场在不断地扩大规模,服务消费持续升温,餐饮市场也是红红火火。这不仅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质量提升和同步繁荣,更是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观察今年“五一”的消费市场,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潜力在不断地释放。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这些热门城市酒店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到像安徽铜陵、江西宜春、内蒙古通辽这些非传统热门城市也迎来了客流高峰,再到夜间经济像火山爆发一样增长。文旅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速度加快,消费场景从大城市延伸到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线下实体消费场景又重新有了生机和活力。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候,我国内需市场的潜力不断被激发出来,这是我国经济基础稳固、优势众多、韧性强大、潜能巨大的有力证明。
那么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从根本上来说,是源自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
从供给端来看,各个地方都在创新并且丰富消费场景,用多元化的供给来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四川青城山景区推出了外骨骼机器人和无人机送货系统服务,安徽安庆、新疆喀什等地把文化演艺融入到旅游场景当中,利用文化亮点来催生旅游热点。现在,“新银发旅游”“新中式旅游”“进货式旅游”“反向旅游”“演唱会旅游”等新鲜的玩法不断地出现,各地的“科技+自然+文化”“农耕+非遗”等新业态,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多元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从而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喜爱。
从需求端来看,将五一劳动节假期从原来的3天延长到5天,各地联合交通、住宿、金融等企业丰富消费惠民措施和提供优质产品,有效地拓展了消费场景;同时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力度,不断优化消费环境,让人们的旅行更加轻松愉快。就拿以旧换新这个事情来说,假期前四天,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超过了6万份,带动新车销售达到88亿元;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产品356万台,带动销售额达到119亿元;购买手机等数码产品242万件,带动销售额达到64亿元。“两新”政策不断加力扩围,拉动消费的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供给和高品质生活相互促进,这既是假日消费持续火爆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国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方面,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为14亿多人口创造更优质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现在,除了年轻人是文旅消费的主力军之外,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地释放出来。
通过消费市场来观察发展潜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我国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所在。面向未来,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充分运用好政策工具箱,持续深入挖掘内需潜力,把我国产业基础雄厚的供给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一定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本文通过“五一”假期消费市场的情况,用数据和实例阐述了消费市场的热度、内需潜力释放等特点,从供需两端分析中国经济活力与韧性的根源,揭示了高质量供给和高品质生活双向奔赴是假日消费火爆的内在原因,强调从消费市场能洞察中国发展的潜力、信心与底气,展望未来要深挖内需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