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生实事为幸福加码,安徽:办好民生事,幸福满江淮

安徽在民生实事方面的诸多举措和取得的成效。从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到打造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再到一系列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民生建设,展现了安徽如何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安徽,今年以来,民生工程得到了深入的实施,众多重点民生项目全力推进。安徽努力将群众哪怕是“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之事都做到“百分之百”,使得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合肥市肥东县众新社区,居民窦思强正在准备午饭,当他拧开水龙头时,清澈的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出。就在一个月前,这里居民使用的自来水还从地下水换成了地表水。窦思强表示,以前的水水质口感欠佳,还经常停水,而现在无论是吃还是用都非常放心,再也不用为吃水的事情发愁了。

这一改变源于不久前正式通水的合肥市第九水厂。它作为“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项目中的大型项目之一,日供水规模达到40万吨,能够直接为肥东县13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近35万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合肥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第九水厂项目负责人袁学文提到,他们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度处理工艺,从而改善了饮用水的口感。在未来,还会引入引江济淮工程的长江水作为补充水源,进一步确保供水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今年,安徽会继续实施“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以及“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这两大工程。届时,皖北地区的3000万群众都将喝上“引调水”,并且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到99%。在就业、医疗、教育等群众急切关心的问题上,安徽在出台《2025年30项民生实事安排方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各地还根据自身情况,把一些群众反映强烈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纳入新增事项。

在芜湖市繁昌区,“全力打造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成为当地新增的一项民生实事。以前农村公交存在班次少、开行时间难以掌握的问题,当地投入近7000余万元对全区城乡公交进行升级,打造“数智”“绿色”“暖心”服务升级版,以此提升农村居民的候乘体验感、出行满意度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芜湖市繁昌区东岛村居民汪国滨说,以前只有一个牌子,不知道车子什么时候来,要等很久,心里很着急,现在情况好多了。繁昌区交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黄晓东表示,他们建设了229个智慧化公交站点,升级改造了408个公交站点,乘客满意度显著提升,超过了98%。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展镇村公交、村村通公交的智慧化出行,让全区智能化联网成片,方便农村群众乘坐公交。

过去的一年,安徽统筹投资567亿元用于各类资金,众多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今年,安徽继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例如,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提供一次性1500元的求职补贴;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全覆盖;建设130个社区嵌入式养老综合体和750个农村幸福院;为14.65万名困难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70万人次;推动20%的幼儿园开设2 - 3岁托幼班。

安徽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在供水、交通、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多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民众生活的各方面保障。无论是改善农村供水状况,还是打造城乡公交一体化,亦或是对各类特殊群体的帮扶,都体现了安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大量财力投入到民生领域,致力于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14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