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口县返乡青年刘大胜的种茶故事。他出生于当地的茶叶种植家庭,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后回乡种茶。文章详细描述了他回乡后对茶园的改造、品种改良、茶厂扩建、生产经营理念以及带动乡亲增收等多方面的努力成果和他对未来的规划。
返乡青年刘大胜怀揣着一个远大的理想,他满怀期待地说:“我渴望凭借自己的力量,种植出品质更为卓越的茶叶,从而在发展茶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刘大胜来自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红岩村,他一心想为乡亲们谋福利,想要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为此他愿意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刘大胜出生于城口县沿河乡红岩村这样一个与茶叶有着深厚渊源的地方。他的父亲刘坤禄在沿河乡精心从事茶叶种植与加工,这一干就是十余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刘大胜自幼就对茶叶有着独特的感知能力,他能够敏锐地分辨出茶叶的色、香、味、形等各个方面的细微差别。2012年,刘大胜从重庆理工大学顺利毕业,毕业后他像许多年轻人一样,踏上了外出打拼的道路。然而,2019年,当他听闻政府正在大力鼓励村民发展茶产业的时候,经过内心一番慎重的思考和权衡,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城里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从事茶叶种植事业。
沿河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雨量十分充沛,光照也恰到好处。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地就开始大规模地种植茶树,茶园的种植面积曾经一度达到了7000余亩之多。可是后来,由于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再加上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沿河乡的茶树林渐渐被人们所忽视,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刘大胜说:“部分老茶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即便历经30余年无人管护,它们依然在顽强地生长着,并且还和其他树种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完整的生态圈。”面对这样的情况,改造那些低效的茶园,优化茶园的种植规模,并且加强茶树品种的改良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2020年,刘大胜积极组织茶农们对1000余亩老茶园进行改造。2021年,他又引进了名为“福选9号”的茶叶新品种,在柏树村、红岩村累计种植了700余亩新茶苗。在这个过程中,刘大胜还经常前往周边的乡镇以及毗邻的省市进行考察学习,他在提升自己培植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拓宽了发展茶叶产业的思路。
俗话说得好,“好酒也怕巷子深”,茶叶也是如此。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茶叶市场中,如何才能站稳脚跟,怎样才能凭借“茶叶”闯出一番“名堂”,这是刘大胜一直在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他深知父亲曾经经营的茶厂规模狭小,生产效益低下。他明白,只有推行清洁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稳定茶叶的质量水平,并且对整个产业链条进行安全监管,才是茶厂实现扩大发展的必然途径。
2023年,刘大胜果断地将茶厂的规模从600余平方米扩大到1000余平方米,同时还购进了一批崭新的设备。刘大胜始终坚守尊重茶叶自然本性的原则,他在茶叶种植的源头上就严格把关,坚决禁止施用化肥农药,而是专门施用饼肥,并且开发出了以绿茶为主的一系列茶产品,这些产品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原生态、安全健康好茶的需求。刘大胜以生态茶产业为坚实的支撑,精心打造了“采茶、制茶、品茶、评茶”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他还打算大力发展集观光旅游、文化展示、采摘体验、休闲康养、生产教育实践于一体的茶园,开启电商直播模式,从而实现“茶因旅而兴、旅因茶而名”的美好愿景。
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种植、加工等环节的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劳动强度也比较低,不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是一个能够有效带动群众增收的优质产业。刘大胜采用“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产业模式,带动全乡的茶叶基地和农户们抱团发展,使得年销售额达到了60余万元。在茶叶的种植和改造环节,每年能够提供50余个季节性岗位,有力地助推了群众增收。在加工环节,提供了10余个就业岗位,发放工资达5万余元。刘大胜还悉心指导散户茶农进行标准化采茶,然后由他自己来进行收购,这一举措助推了8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
2025年,刘大胜荣获“万智工创 万匠工辉”万达开机渝东北片区茶叶行业职工技能邀请赛手工制茶项目三等奖,这一荣誉极大地鼓舞了他发展茶产业的自信心。谈到未来的规划,刘大胜信心满满地说:“我将秉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紧紧围绕茶园开拓、品牌培育建设、市场渠道拓展这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推动茶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能量。”(林孟雨)
本文总结了刘大胜从城口县回乡种茶的历程,包括他回乡的原因、对茶园的改造、茶厂的经营发展、带动乡亲增收以及未来规划等内容。他利用家乡的茶叶种植基础,克服诸多困难,在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等多方面努力创新和改进,通过多种方式带动乡亲们增加收入,并且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行业认可,对未来的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并有着清晰的规划。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