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报道第137届广交会线下展闭幕相关情况,包括签约金额的增长、海外采购商情况、新开辟的机器人展区等内容,同时阐述其对中国出口趋势、应对贸易战信心等方面的影响。
5月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线下展在广州落下帷幕。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5月6日的报道可知,中国制造商和海外采购商此次的签约金额相较于2024年同期增长了3%。这一增长数据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预示着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有着稳定的发展态势。
从主办方发布的数据来看,本届广交会现场意向出口成交同比增长3%,达到254.4亿美元。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采购商在其中占据了60%的份额。这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然成为中国出口贸易“重要的增长引擎”。
本届广交会吸引了众多境外采购商前来。总共有28.89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个数字增长了17%。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采购商数量约为18.75万人,同比增长17.4%。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广交会在国际上的吸引力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在会场内部,出现了一个新的亮点,那就是首次设置了专门展出人形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的展区。46家国内顶尖机器人企业积极参与,带来了500余款产品亮相,这些产品覆盖了60个细分领域,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广交会增添了科技感与现代感。
广交会每年都会在春季和秋季各举办一届,本届春季广交会于4月15日开幕。由于广交会的采购商来自全球各地,所以展会期间完成的签约金额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出口趋势。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也有相关报道。尽管大多数美国买家缺席,但是中国这一最大的贸易展览会在为期3周的春季展上,在创纪录的海外参会人数的推动下,交易额仍然实现了增长。
参展的中国出口商和分析人士表示,广交会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极大地提振了出口行业的信心。同时,也让公众更加相信中国有能力应对与美国长期的贸易战。
数据显示,每年两次的广交会春季展(4月15日 - 5月5日)总交易额同比增长3%,达到254.4亿美元,到访的海外买家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8.89万人次,同比增加17.3%。
香港恒生大学讲师黄文俊指出,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关税战很可能促使中国经济加快调整其出口结构,并且逐渐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广交会成交额的增长也表明了一个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买家到中国来采购产品。他还提到,广交会的成交额增强了中国当局和出口商直面美国关税战的信心。
此外,《澳门日报》5月6日报道称,广交会新闻中心主任、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周善青透露,本届广交会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成功实现精彩、成功、安全、廉洁的目标,为促进外贸稳量提质作出贡献,为全球贸易发展注入新动能。
5月5日,采购商在进口展区了解产品信息。(黄国保 摄)
本文总结了第137届广交会线下展闭幕的情况,包括签约金额、海外采购商数量和来源、新展区的设置等内容。通过对这些数据和情况的分析,阐述了广交会对中国出口趋势的预示作用,以及在应对美国贸易战中对中国信心的提升作用,同时强调了广交会在促进外贸稳量提质和全球贸易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