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虞方伯创作《我的朋友叫微生物》这本科普读物的相关情况。包括他的求学经历、创作的初衷、在科普过程中的感悟,以及这本科普书的独特之处等多方面内容。
近日,由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虞方伯创作的科普读物《我的朋友叫微生物》上市,受到家长、教师和青少年读者的广泛关注。虞方伯本就是微生物学领域的学者,他的《“微”故事——微生物的前世今生》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虞方伯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想让微生物从试管中走出来,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他用心创作此书,目的是让更多人领略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在新书中,他精心设计了主人公诸葛三元一家人,父亲是微生物学家,母亲是金融精英,女儿是充满好奇的小学生。通过他们的日常对话串联起科学知识,从早餐桌上关于乳糖不耐受的讨论,到森林探险时对土壤微生物的揭秘,这些都成为科学启蒙的有效渠道。虞方伯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他是八零后,出生于兰州,从小热爱大自然。初中时,他的主课成绩在年级处于中上水平,副科成绩也能排到年级前五。他尤其喜欢生物课,初中生物老师宋老师善于启发思考,一次课堂提问,让虞方伯对生物课更加热爱。那是一个关于藤蔓类种子萌发后生长方向的问题,虞方伯认真思考并给出答案,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愈发喜爱生物学科。高中文理分班时,尽管有老师建议他选文科,但他认为理科更优而选择了理科。高考时,他的父亲相中南京农业大学,认为学农业踏实且口碑好,而虞方伯自己选择了微生物学专业,最终以本省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进入大学后,虞方伯非常用功,舍友印象深刻的是他早上六点就出去背英语词典。他常在教室和图书馆,思考生命的起源等科学问题。他认为自己对微生物学专业“长情”,是因为求学路上遇到多位好老师,如和蔼包容的“徐奶奶”、低调睿智的王教授、让他学以致用的李教授等。他深知好老师重要,个人努力也不可或缺,兴趣和坚持是在一个专业取得成就的关键。虞方伯现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在多年教学生涯中,他发现对新生普及常识很重要。他常推荐《我们只有10%是人类:认识主宰你健康与快乐的90%微生物》这本书,让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紧密关系。他意识到微生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在人体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影响体重、免疫系统、精神健康等,还与现代疾病息息相关。他在课堂上以身边例子交流微生物知识,学生们兴趣浓厚。同时,他边教学边思考科普知识的公共价值,在公众号分享微生物知识的文章成为爆款后,他更加坚定信心。《我的朋友叫微生物》的创作动力源于一次课堂提问,学生问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为何要关心它们,这让他意识到科学教育要突破实验室局限。而且他觉得以往微生物科普读物多讲与疾病的关系,视野不够开阔,于是耗时五年创作新书,以女儿与同学的成长故事为蓝本构建科普小宇宙。这本科普书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呈现微生物世界,融入诸多重要知识。虞方伯在构思上采用场景化教学、拟人化隐喻、跨学科对话三大叙事策略。责任编辑称这本书以小说形式展开,虞方伯在书中植入前沿科研成果的同时,把握好了科学精确性与文学化叙事张力的平衡。他经过七次修改,让书易读好读,还在语言风格上创新,以幽默对话消解知识壁垒,叙事上模仿侦探小说结构,描述微生物代谢时运用诗化语言,传递共生哲学等。虞方伯写这本书倾注很多心血,他认为这不仅是一本科普书,还是一本有温度、有爱的书。他多年科普虽无经费支持,但因情怀坚持下来,很高兴能激发青少年对微生物的兴趣。他收到很多分享邀请,他倡议的“家庭科学实验”引发亲子实践热情。他还希望科普的种子能种到读者心里,完成最好的微生物科普书只是开始,他希望吸引更多平台发起“微生物世界探索计划”,推动中小学建立微生物观察实验室,培养孩子们的“微观想象力”。最后,他还打算写一本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小说。本文总结了虞方伯创作《我的朋友叫微生物》的历程,从他的求学经历到创作的想法和动力,再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以及他在科普方面的期望。虞方伯凭借自身对微生物学的热爱、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科普教育的热情,致力于将微生物知识以一种有趣、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并且希望在科普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