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军工集团东风机电公司首席技师李宏炼在特种弹药制造方面的卓越贡献。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特种弹药的精密加工、关键技术攻克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多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是一位了不起的能工巧匠。
在特种弹药制造领域,有一位了不起的能工巧匠,他就是安徽军工集团东风机电公司的首席技师李宏炼。他不断打破技术壁垒,多次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在特种弹药的制造上展现出非凡的技艺。李宏炼面临着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特种弹药从毛坯棒材到遍布槽孔的弹体,要经过上百道精密加工工序。弹体最薄处仅有0.7毫米,就和指甲盖的厚度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下刀,就如同用一把重剑刺向击剑服,只要稍有变形,整个弹体就会直接报废。而且,弹体的弧面上还要开凿48个比芝麻粒还小的螺纹,一个角度不正就会前功尽弃。这上百道精密加工,上千处刀具运行的轨迹,对精度要求极高,必须达到0.05毫米的精度,这样才能让特种弹药在瞬间释放最大的威力。而0.05毫米的加工精度,是目前复杂薄壁零件加工的“天花板”。但李宏炼凭借着28种工艺的自主创新,成功实现了这些高难度的加工任务。他不仅攻克了特种弹药“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特种弹药的其他方面也有卓越表现。除了塑造弹体的外形,还要为弹体“勾勒”出内在的韧性。加强环是让特种弹药完成二级作战并释放最大威力的关键。按照设计要求,加强环要严丝合缝地放置在弹体内壁的中间位置,并且要留出足够的泄爆空间。这就意味着李宏炼要在内腔车削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环形槽。而端面环形槽本就是机械加工行业的技术难题,这个槽的底面距离零件端口的深度将近20厘米,同时还要有极高的精度要求,槽面公差要控制在0.04毫米。没有现成的加工方法,李宏炼只能另辟蹊径。经过反复试验,他用独创的一套刀具,采用“浅吃快跑”的方式,将环形槽完美塑形,攻克了该型特种弹药在打击毁伤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再次填补了国内空白。多年来,创新一直是像李宏炼这样的能工巧匠们解锁成功之门的“密钥”。李宏炼带领团队累计完成300多项技术改进项目,还获得了20项国家专利。他深知科技在发展,国家的武器装备持续更新换代,所以他一直秉持着要在科研生产、技术创新上加倍努力,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最大力量的信念。在无数次与金属“对话”的磨削中,李宏炼练就了“金耳朵”。即使是在数十台机器同时运行的嘈杂车间内,他仅仅凭耳朵听,就能判断出槽刀的磨损程度。本文总结了李宏炼在特种弹药制造过程中的多项突出贡献。他在弹体精密加工和加强环相关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克服重重技术难题,多次填补国内空白。同时,他带领团队完成众多技术改进项目并获得多项专利,他的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为国防事业努力奉献的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