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基础教育。从政策推动到行业探讨,众多教育者都认识到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的全方位革新意义,很多中小学也开始积极尝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人工智能机器思维不符合教学规律、存在学生过度依赖等弊端与挑战。
“预备,开始!”随着电子播报员一声指令,学生们迅速做出下蹲、起跳、腾空、落地这一系列动作。
“2米03!”跳远成绩瞬间就被语音系统现场播报了出来,并且实时上传到了体育老师的教师机上。这是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体育课上发生的场景,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其实正反映出如今基础教育中悄然发生的变革。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接入DeepSeek,这表明人工智能正在深刻且全面地改变着基础教育。
今年4月的时候,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全面推进智能化,让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4月27日,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暨优化资源配置现场推进会,会议着重强调,要加快构建数字化战略支撑体系,从而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予能量。
就在近日,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AI赋能基础教育教学变革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五届教育装备学术大会召开了。这个大会从政策导向、行业趋势、技术赋能等多个维度,深入地探讨了人工智能到底是如何重塑基础教育生态的。
基础教育必须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靳诺就指出,人工智能为基础教育赋能可不单单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涉及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全方位革新。
靳诺表示:“回顾往昔,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发展到现代的多媒体教室、智能教学设备,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无限的可能性。当前,我们正处于数字化浪潮的洗礼之中,而人工智能作为这一浪潮的核心技术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大的力量重塑教育的生态与格局。”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剑萍也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主动去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要在综合创新中探寻育人的新路径。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期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了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要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从而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75%的国家把人工智能纳入到了国家教育战略规划体系当中。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指出,基于强化学习、慢思考的深度推理大模型技术,将会进一步推动新一轮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教育应用的高度。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熊璋认为,教育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所带来的教育变革,将会给青少年的学习与创新带来丰富的资源、多元的工具以及愉悦的学习生态,从而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
在见证、参与并引领人工智能教育方面,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广大中小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了。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建伟介绍说,河西区打造了“一三七”智慧教育发展模式,也就是以“AI七大工程、三层赋能”为核心,构建起“基础层、应用层、生态层”这种梯度赋能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河西区在2022年还入选了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
“大家请看这份AI诊断报告:教师讲授占比65%,学生发言仅5次。”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思政教师李静怡展示了实录生成的课堂分析报告。AI黑板全程记录课堂教学,系统在15分钟内就能生成分析报告,从提问类型到互动节奏都会生成可视化图表,这对教师精准优化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帮助。
天津实验中学校长刘晓婷介绍,在天津实验中学的地理课堂上,老师们开展了规划设计天津地铁这样一个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基于现在天津地铁的状况,结合区位条件、人口分布等要素,通过AI设计一条天津地铁线路。
刘晓婷还说:“音乐创作专用教室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个场所,这里给学生们提供人工智能创作空间,每个班都利用人工智能创作了班歌,这也给班级文化赋予了新的韵味。”
杭州外国语学校构建了高校、企业、中学协同育人机制,邀请浙江大学教授每月开展人工智能前沿讲座,联合企业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课程,还组织学校教师定期开展教学实践分享。
杭州外国语学校校长吴锋刃介绍说:“这种‘学术引领 + 技术支撑 + 教学转化’的融合模式,让教师团队实现了从技术认知到教学应用的跨越式成长,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体验。”
然而,人工智能在为基础教育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聂小林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安全、准确性、教育的适切性等挑战。
科大讯飞副总裁周佳峰介绍说,人工智能的机器思维并非天然地符合教学规律,大模型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有的不是根据提问者的知识结构和所在学段进行深度推理,这样就导致生成的回答可读性差,存在语义重复、知识性错误和不适切等问题。
周佳峰还指出,应该加快研发和应用教育专属大模型,在此基础上共建技术应用规范。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在全国产算力上开展自主可控的探索将会更加凸显其价值。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已经提出,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思政、科学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领域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题大模型垂直应用,培育应用生态。
在基础教育中还存在抗拒人工智能的心态,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担心数字教师未来会取代教师。不过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胡小勇认为,如果超越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局限来认识教师的话,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是教师职业的终结,而是教师升级的时代动能。
当前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依赖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信息茧房、认知外包产生了大量充满AI味的捉刀答案,这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创生新知的认知能力。
胡小勇认为,人工智能对已有知识的重组生产,并不能创造出打破常规的新知识和新思想。点燃火焰,需要教师立德树人,而不是投喂知识。全方位的育人要求,需要教师的智慧引导和身体力行。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基础教育,从政策到行业都重视其带来的全方位革新意义,很多中小学也积极尝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面临着如机器思维不符合教学规律、学生过度依赖等挑战,同时也存在基础教育对其的抗拒心态等问题。不过只要正确对待,人工智能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助力而非阻碍。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