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养生指南:南北有别,养心祛湿是关键,立夏时节,养生要诀知多少?

本文围绕立夏这一节气展开,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普外/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于淼对于立夏养生的观点。包括立夏的气候特点在南北方的差异,以及从养心、祛湿、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给出的养生建议,还提及了民间“立夏尝三鲜”习俗中的养生食材。

立夏,作为二十四节气里夏季的首个节气,它象征着自然界开启了从“生”到“长”的转换之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普外/肿瘤外科的副主任医师于淼温馨提醒大家,立夏期间,天气变化呈现出升温迅速、雨水频繁、湿气浓重的特点,而且南方是“湿热”的气候,北方则是“燥热”的天气,这两种气候状况并存。在中医的理念里,“夏气与心气相通”,所以立夏时节养生必须以“心”作为核心要点,同时还要兼顾保护阳气和祛除湿气这两方面。

那么立夏是不是就代表着夏天真正来临了呢?于淼医生表示:“咱们国家地域广阔无垠,南北之间的气候差异特别显著,所以养生的方式方法也得根据不同的地域情况来进行调整。”在这个时候,南方的地区像广东、福建等地已经正式进入夏天了,气温已经升高到30摄氏度以上,雨水也逐渐增多,湿热相互交织在一起;而北方的地区,比如华北、东北,仍然处在春夏交替的时候,昼夜的温差比较大,偶尔还会出现干热风,所以要小心这种“假夏天”带来的气温忽冷忽热的情况。

“到了夏季,人的心火容易变得旺盛,具体表现为心烦意乱、失眠、口干舌燥以及血压波动不稳定等情况。”于淼医生指出,这个时候可以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比如说樱桃,它具有补心血的功效;红豆则能够清心火;西红柿有助于敛汗生津。另外,每天按揉内关穴(就在手腕横纹往上3指的地方),这样做可以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还能够缓解心悸的症状。

立夏的时候,湿热的环境容易困住脾,从而导致人的食欲下降、腹部发胀、身体疲劳,甚至还会频繁出现湿疹的情况。于淼医生说道,推荐通过食疗的方法来祛湿,比如用冬瓜、薏米、扁豆一起煮汤,或者饮用陈皮茯苓茶,这些都有助于健脾利湿。在药膳方面,可以选择四君子粥,这种粥比较温和,能够补气,尤其适合脾胃虚弱的人。

“立夏这个时节,大家需要注意起居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运动要适度、心情要平静,要戒除愤怒。”于淼医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晚睡的时间不要超过23点,这样做是为了顺应阳气的升发;午睡30分钟,这样能够养心护阳,还可以缓解“夏打盹”的情况。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增加酸性食物的摄入,减少苦味食物的食用,例如乌梅、柠檬、山楂这些酸性食物可以生津开胃;而苦瓜、莴笋等苦味食物如果食用过量就容易伤害脾胃,湿热体质的人尤其要谨慎食用。运动方面要以温和的方式为主,像是清晨或者傍晚的时候去散散步、打打太极拳,只要微微出汗就可以了;大汗之后要及时饮用淡盐水,这样能够补充电解质。在情志方面,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戒除愤怒,避免出现“情绪中暑”的情况,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练习书法,或者午后静坐10分钟,调整气息,凝聚精神。

民间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于淼医生介绍说,中医推荐可以适量食用地三鲜和果三鲜。在地三鲜当中,苋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蚕豆能够健脑安神、蒜薹具有天然抗菌的能力;在果三鲜里,樱桃可以补铁养心、枇杷能够润肺止咳、杨梅能够生津消食。应季的蔬果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适当食用对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总结了立夏时节的养生要点,从气候特点、南北方差异入手,阐述了立夏养生需以“心”为核心,兼顾护阳祛湿。还详细介绍了养心的食物与穴位,祛湿的食疗与药膳,以及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养生建议,最后提到了民间习俗中与养生相关的食材。这些养生知识有助于人们根据立夏的特点和自身情况调整生活方式,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44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