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公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这一方案使得超30万亿元的公募基金行业迎来系统性改革。从优化收费模式、完善考核机制、发展权益类基金等多方面着手,促使公募基金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还介绍了此次改革的多方面影响和意义等内容。
昨日,证监会公布了《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这一举措意味着规模超30万亿元的公募基金行业即将迎来全面且系统的改革。这一改革如同一场及时雨,将对公募基金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该行动方案就像是一把多面的钥匙,从多个关键的方面进行发力。在优化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方面,它如同一位严格的管家,要对业绩差的基金严格管控管理费的收取,建立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彻底扭转基金公司那种“旱涝保收”的不合理现象。就好比一个公司,如果不管业绩好坏都能拿到同样的报酬,那必然缺乏提升业绩的动力,而现在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
同时,在完善行业考核机制方面,此次改革也是大刀阔斧。它将那些与投资者利益息息相关的指标,例如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的盈亏情况等,统统纳入到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之中。这就如同给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戴上了一个紧箍咒,督促他们必须从过去只看重规模,转变为更加关注回报。而且,还提高了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用奖金跟投自己产品的比例要求,并且适度延长锁定期。这就像是把他们和投资者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另外,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方向。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次改革有着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挥棒”。其中一个就是要更加关注投资者的回报,进一步强调业绩比较基准这个“锚”和长周期考核这把“尺”的作用。另一个则是引导权益类基金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安排来支持权益类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改革从横向(同类产品)和纵向(时间维度)上同步发力,引导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增强基金投资行为稳定性。”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桂才这样说道。这一举措就像是给基金的投资行为装上了稳定器,有助于避免基金产品投资行为偏离名称和定位,减少那种“追涨杀跌”的不良投资行为,从而提高产品长周期收益,改善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再看此次公募基金改革的全貌,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通过完善长效机制,强化激励约束作用,来督促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等行业机构回归初心。这就像是一场对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灵魂唤醒”,引导公募基金行业进行“全链条”的升级。
从具体的改革举措来看,可谓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分类评价、薪酬管理、产品注册等监管制度机制的优化,也涉及产品设计、投资管理、绩效考核等行业机构内部制度机制的升级。这就像是对一个复杂的机器进行全面检修和升级,每个零件、每个环节都不放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公募基金改革一如既往地突出发展壮大权益类基金的导向。这是公募基金区别于其他投资渠道、能够为投资者创造独特价值的关键之处,也是行业机构能力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以来,权益类基金规模已经从7万亿元增长到了8.3万亿元。
行动方案还对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进行了优化,这有助于促进加大权益类基金发行、销售力度。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持续丰富那些符合国家发展导向、更有利于为投资者创造长期收益的指数基金和主动型基金产品。同时,还将进一步大幅提高权益类基金的注册效率。此外,改革还从完善基金公司治理、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投资者水平等方面发力,加快建设一流投资机构。
近年来,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的大棋局中,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提高机构投资者占比被摆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关于公募基金的改革部署也是紧锣密鼓。此次改革明确了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市情的行业发展新模式,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扎实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公募基金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推进,公募基金为养老“钱袋子”获取长期稳定收益的能力也被寄予厚望。
在很多市场人士眼中,这次改革力度大、覆盖广,在我国公募基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次改革也是顺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必然之举,将有力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戈如此表示。
证监会公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公募基金行业意义重大。从多方面改革促使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包括优化收费模式、完善考核机制等。权益类基金发展是重点方向,同时还将进行全链条升级,这一改革力度大、覆盖广,是公募基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资本市场的投融资良性循环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