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为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将推出三条措施鼓励险资入市。包括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调整优化监管规则、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文章还回顾了险资入市试点的发展历程、从险资投资角度分析相关举措的意义、险资目前的股票配置情况、以及险资入市面临的风险与政策建议等。
界面新闻记者吕文琦报道,5月7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作用,加大入市稳市力度,并且即将推出三条措施以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这三条措施具体而言:其一,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近期打算再批复600亿元,这将为市场引入更多的增量资金。其二,对监管规则进行调整优化,把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进一步下调10%,以此来鼓励保险公司加大进入资本市场的力度。其三,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从而促进实现长钱长投。
在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方面,为险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直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2024年3月,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共同设立了总规模达500亿元的鸿鹄基金。该基金专门投向那些公司治理完善、经营稳健的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这也正式拉开了首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的大幕。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启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工作。截至当下,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人寿等8家保险公司已经获批参与试点,获批的总金额累计达到1620亿元。
如果算上此次计划新批复的600亿元额度,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的整体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展到2220亿元,这也表明险资在长期投资领域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险资投资的角度来看,有券商非银分析师向界面新闻分析,要是持股比例达到重大影响,就能将投资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并且采用权益法核算,这样基金的公允价值波动就不会直接计入险企当期利润。除此之外,直接持有股票需要按照偿付能力监管标准计算风险因子,而私募基金可能适用更优的资本计量规则,这能够降低权益资产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消耗,减少险企因资本压力而被动调整仓位的需求。
监管部门也多次从风险因子方面来解决偿付能力限制对权益投资的掣肘。
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通过优化风险因子设置,为保险资金入市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在权益类资产投资方面,把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投资风险因子从0.35下调到0.3,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的风险因子从0.45降到0.4,这显著降低了险资配置优质股票的成本和风险压力;在另类投资领域,针对未穿透投资的REITs产品,风险因子从0.6优化到0.5,进一步释放了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潜力。
此次将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之前提到的非银分析师认为,假设全部权益持仓都是股票并且都能打9折的话,预计偿付能力大概能上升5%。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界面新闻表示,金融监管总局近期推出的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等举措,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信号,目的在于通过优化保险资金的配置能力,为市场注入长期稳定的资金,同时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就长钱长投的落地情况而言,截至2024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人身险公司的股票配置余额为2.27万亿元,占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的7.57%,同比增长28.29%;财产险公司股票配置余额为1601亿元,占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的7.21%,同比增长28.22%。
虽然股票投资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距离监管上限仍然有较大的距离,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作用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为了进一步促进保险资金入市,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升险资权益投资比例。
根据《通知》,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最高可达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0%,较原政策提升了5%。如果按照最高新增5%权益配置来估算,潜在的增量资金规模在1.5万亿以上。
2025年初,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相关监管部门在发布会上提出“两个力争”,也就是力争大型国有险企从2025年起将新增保费的30%投资于A股,力争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
田利辉表示,中国资本市场长期面临着“资金短、结构僵”的问题,机构投资者占比偏低,需要引入长期资金来稳定市场。当前市场优胜劣汰加速,优质资产的稀缺性凸显,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且,新兴产业发展急需长期资金支持,但是传统融资渠道受限。保险资金可以通过股权投资、并购贷款等方式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此外,在房地产行业转型的背景下,保险资金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以分散风险。实际上,对比全球成熟市场,中国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仍有提升空间。
田利辉强调:“但是要看到保险资金增加权益类投资可能面临市场波动风险,需要完善风控机制,需要防范保险公司为追求收益而过度集中于高风险资产。这就意味着,监管需要更加科学和艺术。在鼓励入市的同时,需要避免保险公司脱离保险本源,防范过度投资二级市场而忽视保障业务。需要加强信息披露要求,防止保险公司通过复杂金融工具规避监管。此外,要防止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入市对于定价的影响,需要配套措施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田利辉还建议,未来政策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范围(比如允许参与科创板、REITs等),提升配置灵活性。应该推动“保险 + 科技”结合,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优化投资决策。未来市场上,A股市场“散户化”特征将逐步减弱,机构投资者主导的理性定价机制有望形成,优质上市公司将获得更多资金青睐。
本文总结了金融监管总局为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推出的险资入市相关举措,包括扩大试点范围、调整风险因子、完善考核机制等。回顾了险资入市试点发展过程和险资股票配置现状,指出险资入市虽有发展但仍有提升空间。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险资入市的意义、面临的风险,并给出了政策建议,如放宽投资范围、推动科技与保险结合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