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从“矿竭城衰”到多元发展的华丽转身

陕西铜川这座因矿而兴的城市,面临“矿竭城衰”困境时如何进行转型发展。描述了铜川在产业升级、结构重塑以及城市激活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果,展现其突破“一业独大”,走向多元发展的转型之路。

在发展的进程中,若要摆脱“一业独大”带来的发展瓶颈,多元发展是必经之路。只有做到多点开花、多业共同繁荣,增进区域间的协调以及产业间的协作,发展才会更具后劲。

路遥《平凡的世界》里提到的“铜城”,其原型陕西铜川,是因矿设市的城市。这里煤炭产量曾占陕西总量的七成之多。铜川因煤而兴起,然而也难以避开“矿竭城衰”这一难题。那么如今的铜川究竟发展得如何呢?

在陕西铜川市未来造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里,数控机床飞速运转,机械手臂不停挥动。在这里,一个精度达到“微米级”的精密零部件,不到1分钟就能生产出来。该公司所在的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前是堆满煤矸石的荒坡,现在却成为以铝加工产业为主的园区。在这里,利用煤发电,电用来炼铝,铝再进行深加工,电厂产生的灰渣全部作为水泥建材生产的原料,达成了“煤炭不出园、铝锭不出园、废弃物不出园”的目标。这一情景正是铜川转型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铜川在产业发展上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以提升产业质量。煤炭和水泥曾是铜川的两大支柱产业。要打破“资源诅咒”,就需要重新认识资源并且整合资源。自2016年起,铜川关闭和退出煤矿23处,拆除水泥窑41座,剩余的7家水泥厂全部进行低碳绿色升级改造,非煤矿山企业从原来的300多家整合关停到42家。通过生产技术改造和产业基础再造,像柴家沟等煤矿实现了从“人控”到“数控”的智能化升级,从“少人”到“无人”的智慧转变。这样的产业变革,不但没有使发展减速,反而提高了发展效能。

铜川朝着“新”的方向前行,重塑产业结构。为突破“一业独大”的发展困境,铜川坚定地走多元发展道路。从“陕西制造、铜川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到“西安研发、铜川转化”的商业航天领域,铜川全力打造能源资源、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三大产业集群”,预计到2024年非煤产业占比将达到87%。以光电子集成产业园为例,最初引入中游企业陕西澳威激光,短短几年间,就吸引了30多家上下游企业聚集。金属遮光片、特种激光器、光电子器件等光电子产业集群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发展壮大,铜川“追光”的步伐也更加坚定。多点开花、多业共兴,区域间的协调性和产业间的协作性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后劲也更加充足。

转型发展,不仅仅是产业的重新出发,更是城市的再次激活。药王山是孙思邈隐居之地,这里将千年中医药智慧与现代康养产业相融合,成功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在陈炉古镇千年窑火的传承中,耀州瓷与现代设计相互碰撞,非遗工坊的创意产品远销海外;照金岩壁间的“红军四寨”,吸引人们前来追寻先辈的奋斗足迹,“初心之旅”也因此变得火热。健康、文旅等元素融入新业态,使得城市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中实现价值提升,让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散发出新的魅力。

曾经因为污染严重,铜川被称为“一座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如今,这里每年空气优良天数能维持在280天左右。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到新兴产业的崛起,正如铜川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所说的那样:“转型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突围”。勇于打破路径依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枯竭的矿脉之上必然会形成更强劲的发展新动力。

铜川曾经因煤而兴,但面临“矿竭城衰”风险。为突破困境,铜川采取多种转型举措,如“以退为进”提升产业质量、向“新”而行重塑产业结构,在产业转型的同时也实现了城市的重新激活,并且在环境改善方面取得成效。铜川的转型发展为面临类似问题的城市提供了成功的借鉴范例。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277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