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因GT Pro的跑分事件陷入舆论风波,同时深入剖析了荣耀在市场份额、出海业务以及AI转型方面面临的状况。从跑分事件中安兔兔与荣耀的各执一词,到荣耀在中国市场出货量逐渐沦为“others”,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如华为回归的冲击等,再到出海印尼面临的竞争与挑战,最后阐述荣耀向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的战略及其面临的技术短板等问题。
一场围绕荣耀GT Pro“344万跑分”的口水战,使荣耀深陷负面舆论的泥沼。
4月17日,知名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曝光了荣耀GT Pro高达344万分的安兔兔跑分成绩,这一成绩近乎达到安卓手机性能的极致,瞬间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
随后,安兔兔在官方微博发声,直言“340万的成绩都能编出来了,难道就不怕用户购买后跑不到这个分数要求退货吗?”安兔兔着重强调,不要把消费者当傻瓜,跑分仅仅是个参考,而一个完全不切实际、根本无法达到的跑分成绩,毫无参考价值可言。
面对安兔兔的质疑,荣耀GT系列产品经理杜雨泽作出回应。他表示,荣耀一贯不会过度渲染跑分成绩,此次的跑分结果是在实验室低温等极限环境下测试得出的。这是业内常见的性能测试方式,虽然不能代表用户日常使用场景,但也不应被彻底否定其参考意义。
然而,安兔兔并不认可杜雨泽的解释,进而连续发布多篇言辞犀利的博文,反驳荣耀“不应拿实验室跑分来误导消费者”,质疑其存在“既想当又想立”的营销手段。
这场口水战并未就此平息。4月28日,安兔兔再次通过官方微博宣称,“实验室跑分最离谱的机型诞生了”。安兔兔称,在室温25℃、系统为最新版本且未安装任何第三方应用的条件下,实测荣耀GT Pro顶配版的跑分成绩为305万分,与344万跑分相比,差距近40万分。即便在冰箱冷冻室中进行跑分测试,也只能达到324万分,仍存在近20万分的差距。
双方各持己见,让荣耀GT Pro的真实跑分成绩变得迷雾重重。不过,这场口水战却像打开了流量的阀门,在荣耀GT系列新品发布会前夕,“荣耀GT Pro”的百度指数暴增480%。
荣耀GT系列主打年轻消费者群体,旨在满足他们对性能和设计的高要求。荣耀原CEO赵明曾多次强调,荣耀GT系列是荣耀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市场份额,更在于重塑品牌形象和增强品牌影响力。但要化解荣耀当前面临的诸多困境,仅靠荣耀GT系列是远远不够的。
01.出货量沦为“others”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2.5%。其中,华为销售额同比增长28.5%,以19.4%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vivo、小米、OPPO和苹果分别位列第二至五名,市场份额依次为17.0%、16.6%、14.6%和14.1%,而荣耀仅占13.7%的市场份额,排在第六名,沦为“others”。
实际上,荣耀的市场份额早有下滑的趋势。
2022年,荣耀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出货量同比猛增34.4%,是前五名品牌中唯一出货量正向增长的。
但好景不长,进入2024年之后,荣耀的高增长时代便一去不复返。根据数据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至2024年第三季度,荣耀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市份额分别为16%、15%、15%,2024年第四季度进一步下滑,被挤出了前五名,市场份额低于14%。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4%,而荣耀的出货量却逆势下滑近3%,与行业整体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造成荣耀市场份额急剧萎缩的原因众多且复杂,其中华为的强势回归是最为直接的冲击因素。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华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加速增长,而这恰好是荣耀市场份额下滑的起点。
Canalys的数据表明,2024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业务重回正轨的华为凭借Mate系列及nova系列重登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名的宝座,市场份额为17%。到了2024年第四季度,华为与vivo并列第二名,此时荣耀却不见踪影。
华为能抢占荣耀的市场份额,主要原因在于荣耀面临的“影子困境”。尽管荣耀已经独立多年,但其品牌形象依旧与“华为子品牌”紧密相连。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有35%的消费者认为“荣耀是华为的低端产品线”,28%的消费者将荣耀视为“性价比替代品”,这表明在消费者认知中,荣耀仍被视作“华为的影子”。
此外,荣耀在高端市场的接连失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荣耀凭借Magic系列不断冲击高端市场,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2024年10月,Magic 7系列正式发布,荣耀再次向高端市场发起进攻。据爆料,截至2025年4月,荣耀Magic 7系列的销量为128万台,而与荣耀Magic 7系列同期发布且处于同一价格区间的小米15系列和OPPO Find X8系列的销量分别是393万台和190万台,可见荣耀Magic 7系列的市场表现不尽人意。
2024年12月至今,荣耀陆续推出GT、GT Pro等以性能为卖点的机型,试图在游戏手机细分市场打开局面。尽管荣耀对GT系列寄予厚望,但期望GT系列来扭转荣耀的颓势显然不太现实。对于即将进入IPO关键节点的荣耀来说,持续萎缩的市场份额,以及难以担当重任的Magic系列和GT系列,无疑会直接影响其上市估值和投资者信心。
02.出海不容乐观
2025年1月,荣耀正式进军印尼市场。
据悉,荣耀计划在印尼运营的首年开设超过10家品牌体验店,并推出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以及可穿戴设备等多个品类的近30款产品。荣耀已与印尼最大的移动设备和电子产品零售商Erajaya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市场拓展、渠道建设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
印尼市场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巨大的消费潜力。Canalys的调研报告显示,印尼智能手机出货量占东南亚市场的35%,超过三分之一,足以体现印尼市场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此外,印尼市场的人口结构呈现年轻化、精通技术的特点,这与荣耀的目标用户群体高度匹配。
荣耀为此制定了明确的长期规划:在未来三年,荣耀致力于成为印尼中高端市场价值排名前三的品牌,并在折叠屏手机、中端机型以及平板电脑等关键细分市场成为领导者。
然而,中高端市场的份额并不好获取。三星和苹果长期在印尼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品牌认知和渠道网络。尽管苹果因未达到印尼政府设定的智能手机本地零部件含量至少40%的门槛,导致iPhone 16系列在印尼市场禁售,但它仍然牢牢占据着用户的心智。
目前,印尼智能手机市场主要由200美元以下的低端设备主导,占比约85%,而300美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仅占10%。这表明印尼消费者对价格极为敏感,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这极大地限制了荣耀在中高端市场的扩张。
与此同时,虽然小米、OPPO、vivo在印尼主要专注于200美元以下的低端市场,但它们都已经开始向中高端市场渗透,这进一步增加了荣耀开拓中高端市场的难度。
从市场份额来看,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在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市场,荣耀的市场份额均未能进入前五名,可见荣耀短期内难以突破。
03. AI是新增长点吗?
2025年3月,荣耀正式发布荣耀阿尔法战略(HONOR ALPHA PLAN),开始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
其转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过“一部智慧手机”拓展技术边界,革新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平板、PC、穿戴设备间的无缝互联;第二步打造“一个智慧生态”,为更多AI终端提供平台级赋能,实现跨操作系统的无缝协同;第三步构建“一个AGI时代下的智慧世界”,实现碳基生命与硅基智能的共生共存。
荣耀CEO李健表示,未来五年,荣耀将在AI终端技术、生态系统和合作伙伴关系上投入100亿美元。
荣耀大力押注AI,是因为AI技术将促使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发生周期性洗牌。根据IDC的预测,自2024年起,新一代AI手机销量将大幅增长,并带动新一轮换机潮,2027年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5亿台,市场份额超过50%。Counterpoint Research表示,2024年AI手机出货量初步估计将超过1亿台、2027年预计达5.22亿台,期间的平均复合年增率达83%。
业内普遍认为,智能手机与AI技术融合后,未来将成为每个人的私人智能助手,甚至可能引发智能手机的巨大变革。对于荣耀而言,AI手机是必须争夺的高地。
不过,AI手机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AI手机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用户数据来实现智能功能,这引发了人们对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担忧。此外,AI技术虽然在不断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仍不够成熟,特别是一些AI手机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存在误差和局限性。
如何运用AI技术深度改造甚至颠覆现有的智能手机形态,以及如何与外部合作构建AI生态,是荣耀向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的关键所在。当前,荣耀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但其市场份额不断下滑,转型又处于探索阶段,荣耀的前路必定充满挑战。
荣耀因GT Pro跑分事件陷入舆论争议,这一事件背后荣耀在市场份额、出海业务和AI转型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在国内市场,荣耀出货量下滑沦为“others”,原因包括华为回归冲击、自身高端市场失利和品牌形象困境等;出海印尼也面临三星、苹果等的竞争以及当地市场特点带来的限制;在AI转型方面,虽看好其发展潜力,但AI手机存在短板,荣耀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体而言荣耀面临重重困难,前路坎坷。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