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安徽合肥举行,其超千亿元的对接金额展现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盆景”迈向“产业生态林”的潜力。还介绍了会上的相关举措,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供需错位、中试环节、融资体系等方面的堵点难点以及应对措施,最后强调要重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以实现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不久前于安徽合肥拉开帷幕。此次科交会如同一条纽带,将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连。令人瞩目的是,其对接金额超过千亿元,这一数据不但打破了前两届科交会的签约金额纪录,更深刻地反映出中国科技成果从局限于实验室的“盆景”,向着广阔的“产业生态林”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本届科交会上,发生了诸多值得关注的大事。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揭牌成立,“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台也正式上线。同时,安徽科技大市场城市合伙人招募计划被发布,还有“科技成果评价大模型”以及“专利转化应用综合大模型”的发布。这些举措的着眼点在于转化交易各个环节中的堵点和难点,它们构建起了一个能够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相望难相见”问题的重要枢纽,这无疑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中,供需错位的“双盲困境”堪称最大的阻碍。就像存在着一种局面,“成果锁在柜中、需求悬在空中”,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长期被技术语言与市场语言的沟通壁垒所分隔。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侧重于成果的学术价值,其成果在商业落地方面往往缺乏适应性;而企业所需要的贴合实际的技术,又很难从科研体系中精准获取。
供需错配的根源在于缺乏高效的需求转化平台和机制。若要突破这一阻碍,就需要构建“双向翻译”平台,推行“企业出题、科研答题”的开发模式。构建常态化的需求发布与成果筛选平台是必要的,通过技术经理人队伍,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科研选题,把技术方案转变为商业计划。在重点领域尝试“悬赏制”科研也是一种办法,由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明确技术攻关方向,科研团队进行揭榜攻关,政府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
中试环节的“死亡谷”是科技成果转化中极为陡峭的断层。中试是“中间试验”的简称,它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之前进行的小规模试验。这并非简单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渡,而是科技成果跨越“死亡谷”,迈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中试环节具有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这使得市场资本大多持观望态度,从而形成了“市场失灵”的真空带。要弥补这一断点,就需要建设专业化的中试平台,建立创新风险分担机制。由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高地建设跨区域中试基地,提供设备共享、工艺验证等公共服务。还可以设立中试保险产品,探索“政府投保 企业付费”的模式,分散技术验证阶段的投资风险。
融资体系的“断裂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强烈刚需。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资金:在种子期依靠政府资助,成长期需要风险投资,成熟期则转向银行信贷。但实际情况是,风险投资倾向于预上市公司,传统银行偏爱抵押担保,这就导致大量早期技术成为“融资孤儿”。
要满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幼苗期的融资刚需,就需要丰富科技金融工具箱,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推广“投贷联动”模式,允许商业银行设立科技股权投资公司;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激活沉睡的专利资产;构建从天使基金到产业基金的全周期资本支持链条,重点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我们必须打破制度藩篱,让要素顺畅流动,重塑价值链条,使更多高科技成果走向广阔的市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达成这一目标,不能仅仅依靠单点突破,而是要重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只有政府扮演好园丁的角色,企业成为主攻手,科研机构成为合伙人,资本成为耐心的陪跑者,才能培育出繁茂的高科技产业森林。
本文总结了第三届安徽科交会的成果及意义,深入剖析了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供需错位、中试环节、融资体系等堵点难点,并分别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双向翻译”平台、建设中试平台、丰富科技金融工具箱等解决措施,最后强调要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