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苏南京浦口区的许智,每天跨省到安徽滁州来安县汊河镇上班的经历,引出南京与滁州在企业发展、区域合作、民生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情况。
许智,一个家住江苏南京市浦口区的人,对于每天跨省上班这件事,有着深刻的体验。
每天清晨6点半,许智就得起床,然后吃早饭。到了7点,他迅速抓起车钥匙,带着孩子出门。20分钟之后,看着孩子走进校门,他便开车驶进浦口大道。大约8点的时候,就已经到达位于安徽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的厂区门口了。
许智表示:“开车从南京到滁州上班,路上花费不到40分钟,这样既不耽误早上送娃,晚上也能按时回家。”就这样,早出晚归、跨省通勤的“双城”生活,他雷打不动地过了7年。
许智是安徽某轨道装备有限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他所在的公司有着从南京浦口区顶山街道“搬家”到滁州汊河镇的历程。在2011年刚落户的时候,厂区的面积仅仅只有1万平方米,工人数量为150名,年销售额是8000万元。而到了现在,厂区面积扩展到了3.5万平方米,工人数量增加到280人,销售额也翻了一番。
在汊河镇,常常能够看到“苏A”牌照的汽车穿梭往来。从南京搬来的企业数量不少,跨省通勤在这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安徽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兰英说道:“我们都是长三角人,早就一家亲喽。”
这种现象源于两地突破行政边界的探索。南京与滁州隔滁河相望,本身就有着相邻相亲的关系。在2019年,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被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一场“不破行政隶属、突破行政边界”的探索就此拉开了帷幕。两地开始共编规划、共设基金、共建园区、共同运营,原本的“好邻居”逐渐变成了“合伙人”。
在滁州南谯区的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里,智能产线正在高速运转着。公司总经理助理翁锦烽说:“2020年,我们从设计公司转型,准备生产销售一体化,可是南京浦口区用地紧张,后来南谯区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当时浦口、南谯刚达成相关产业合作协议,在浦口区的牵线搭桥下,企业很快就在南谯区落户了。
这种“超常规合作”跑出了“超常规速度”。该公司一期投资10亿元,建成了100亩厂区、8万平方米厂房,到2024年产值有望突破4亿元。
“超常规合作”还创造出了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南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玉龙介绍:“两地合作成立开发公司,按照比例出资和收益分成,在南谯区规划建设1000亩的南浦合作产业园。”如今,已经有38家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企业入驻,形成了“研发在浦口、转化在南谯”的协同创新链。
产业协作的热度,在民生领域同样有所体现。
4月10日,来安县水口镇的农民周银兰早早地就来到了位于汊河镇的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她说道:“听说今天有南京的专家坐诊,我就想着来看看脖子。”在诊室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鲁一兵仔细检查之后,宽慰周银兰说:“没什么大问题,定期复查就行。”自2021年以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每周一至周五都会派专家到来安县,在各个科室坐诊,这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的百姓。
在南谯区,滁州市第四小学依托宁滁教育一体化合作,挂上了“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乌衣分校”的牌子,还加入了南京江浦实验小学教育联盟,在周边家长眼中成为了“明星校”。校党总支书记吴徽说:“两地老师一起磨课、研讨,手拉手、传帮带。”
截至目前,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区一期、二期已经全面拉开建设框架,累计落户亿元以上项目154个。
从医疗资源共享到教育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释放的红利持续惠及百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让更多的便利触手可及。2023年6月,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开通运营,南京段也于去年开工建设。坐着城铁逛南京、游滁州,在两地间自由切换工作和生活,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本文总结了南京与滁州在省际毗邻区域的合作成果,从许智个人跨省上班的经历出发,展现了企业发展、产业协作、民生改善等多方面的成效,包括企业规模扩大、新的利益联结机制产生、医疗和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两地生活便利性提高等。这一系列的发展体现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突破行政边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