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的故事。他巡边20余年走过7000多公里边境线,一生致力于筑梦、团结、守边三件事,他带领村民修通道路、发展产业、促进民族团结、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了他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发展的担当以及对边境守护的坚定决心。
赵爱军走在巡边的路上,身影坚定地向前。
“独竹难成篷,孤户难为寨。”伴随着这首佤族歌谣的哼唱,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开启了他的巡边之行。他腰间的手工刀不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就像一位忠实的伙伴,陪伴着他走过这20多年间长达7000多公里的边境线。这把历经岁月的手工刀,仿佛是一个时光的见证者,铭刻着这个边境小村从一穷二白走向富裕繁荣、从独自守望转变为共同奋进的巨大变化历程。
赵爱军满是质朴地咧嘴笑道:“我这一辈子啊,就为三件事忙活:筑梦、团结、守边!”这位已经56岁的赵爱军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然而,在他的心中,那些奖章并不是他所认为的荣誉,他心中的荣誉是村里新修起来的产业道路,是各族同胞们一起欢快共跳的团圆舞蹈。赵爱军将党的嘱托,化作了佤山深处一份份最为坚实的答卷,那就是“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曾经的龙乃村,就是一个十分落后的边境村寨。进出村子的唯一路径是一条坑洼崎岖的山路。村民们常常无奈地说:“谁要是能把这条路给修通了,我们就相信他。”赵爱军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他带着村民们齐心协力,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修通了7公里的毛路,彻底结束了村寨出行困难的历史。
赵爱军满脸自豪地说:“现在啊,只要一脚油门,就能到县城啦。”路修通之后,整个村子的产业就像被注入了生机一般活跃起来。为了拓宽村民们的致富渠道,赵爱军积极带领村民发展林果产业、开展蜜蜂养殖等项目,并且大胆探索“农旅结合”的新模式,精心打造特色旅游景观,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农特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赵爱军总是念叨着:“一个人富起来那可不叫富,只有全村人一起富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富裕。”到了2024年的时候,龙乃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7.4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2.1万元。
改善物质生活仅仅只是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让各个民族的群众在精神层面达到交融。赵爱军思考着:“要怎样才能让不同的民族真正融合在一起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给出了答案:用文化搭起交流的平台,让情感在这个平台上交融。
于是,他组建了村里的文艺队。每逢节假日的时候,龙乃村就变得热闹非凡,都会举办充满欢乐氛围的“村晚”,还有激情四射的“村BA”篮球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仅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更是成为了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坚固纽带。赵爱军说:“以前过节的时候,大家都是各过各的,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都聚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为了促进村里青年之间的交流互动,赵爱军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在村子里建起了标准的五人制足球场,还安装了8盏明亮的照明灯,并且组建起了龙乃村自己的足球队。如今,这支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在球场上驰骋的足球队已经走出了大山,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这也让村子里的凝聚力一天比一天更强。
当夕阳的余晖渐渐洒下,赵爱军走到了巡边路的尽头。他满怀深情地说:“这条路上的每一寸土地,我都再熟悉不过了。”龙乃村的边境线距离最近的村民家仅仅只有200米,为了提高村民们的守边意识,赵爱军编了一段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户户都是哨所,人人都是哨兵,放牛就是在巡边,采茶就是在守边。”
这么多年来,他累计巡边的路程已经达到了7000多公里。山高坡陡的地形、时不时出没的毒蛇,这些困难都从未阻挡住这位佤族硬汉坚定的脚步。他留下的那些或深或浅的脚印,连接起来就成了边境线上最为坚实的生命线,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最纯粹、最质朴的忠诚见证。(记者 隋鑫 李春林 李彤)
本文总结了赵爱军在龙乃村的众多贡献。他在改善交通、发展产业、促进民族团结、丰富文化生活和坚守边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故事体现了一位基层干部的担当、奉献和对党的忠诚,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龙乃村从落后带向富裕,从松散带向团结,他巡边的脚步更是彰显了共产党员的爱国情怀。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