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4月“科学”流言榜中的多个流言进行阐述,并由专家给出真相解读,涉及晒太阳补钙、太阳能板危害、减肥饮食、机器人手术、电动牙刷影响、幽门螺杆菌治疗、食品配料表与安全、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防腐剂与食物安全、空腹运动燃脂等多方面的内容。
你是否认为只吃水煮菜就能减肥?或者觉得“辅助驾驶”就等同于“自动驾驶”?又或者担心长期使用电动牙刷会让牙齿变薄?是不是觉得0防腐剂食物肯定更安全呢?4月“科学”流言榜新鲜出炉,让我们来看看专家都是怎么说的吧。
**一、隔着玻璃晒太阳能否“补钙”**
有流言称,不想出门的时候,在自家阳台隔着玻璃晒太阳也能够“补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依据波长不同可分为UVA、UVB和UVC。能够助力合成维生素D的是UVB,UVA对维生素D的合成并无帮助。普通的玻璃,像是窗户玻璃或者汽车玻璃,几乎能把所有的UVB都阻挡在外,只允许UVA透过;特殊的玻璃如石英玻璃虽可能让UVB通过,但这种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
所以说,隔着玻璃晒太阳,紫外线的透过率会大幅下降,即便能感觉到温暖,皮肤也无法获取足够的UVB来合成维生素D,也就无法推动人体对钙的吸收。
那什么时间晒太阳比较合适呢?上午9时到10时、下午3时到5时这两个时段比较不错,此时温度适宜,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比较丰富,却又不是最强的。每周2 - 3次,把头面部、手臂、腿部等部位暴露在日光下30 - 60分钟,就足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了。
**二、太阳能板对人体是否有害**
流言说太阳能板会释放有害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不要使用。其实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太阳能板的核心技术基于光伏效应,它是通过半导体材料直接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是非电离辐射,这和X射线、核辐射这类电离辐射有着本质区别,不会损伤DNA,也没有致癌性。
就算是在逆变器把直流电转为交流电的时候,也只会产生极低水平的电磁辐射,而且国家对光伏逆变器电磁兼容性有着严格的标准,这些辐射的强度远远低于一般的家用电器或者通信设备。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权威研究表明太阳能板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实际上,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能够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对公共健康是利大于弊的。
**三、只吃水煮菜能否减肥**
减肥期间,有一种流言称应该多吃水煮菜,少吃肉。但真相是,只吃水煮菜不一定能减肥,还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危害身体健康。
减肥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单一食物很难满足这个要求。减肥的关键在于控制能量,只有当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支出时才能减肥。只吃水煮菜,如果吃得特别多,并且吃很多像土豆片、山药片、藕片等淀粉含量高的高能量蔬菜,同样会发胖。
而且,水煮菜不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如果只吃水煮菜,不吃肉蛋奶,也没有水果等食物摄入,就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减肥,不仅要控制热量摄入,还要确保摄入多样化的食物,包括肉蛋奶,以保证足够的营养。
**四、“机器人手术”是否等于“机器人做手术”**
流言说机器人手术就是机器自己动刀,脱离医生独立操作。而事实是,机器人其实是医生的“超能外骨骼”。
主刀医生全程在控制台坐镇,通过手指精细操作主控器,机械臂会同步复现医生的动作,并且自动滤除手部震颤。
机器人手术创口虽小,恢复快,但遇到复杂情况仍然需要传统开腹手术。何时进退、如何取舍,全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判断。所以,机器人本质是医生的“超级工具”,而不是拥有自主意识的“外科医生”。
**五、长期使用电动牙刷是否会导致牙齿变薄**
有流言称尽量不要使用电动牙刷,因为长期使用会导致牙齿变薄或者牙龈出血。但事实并非如此。
电动牙刷正常使用既不会伤牙,也不会导致牙齿变薄或者牙龈出血。实际上,电动牙刷的振动频率稳定,能够更有效地去除牙菌斑,相比于手动牙刷,反而能减少刷牙时的摩擦损伤。
牙齿变薄主要是因为牙釉质受损,这通常与错误的刷牙方式、使用过硬的牙刷或者过度用力刷牙有关,而不是电动牙刷本身造成的。牙龈出血往往是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问题的表现,正确使用电动牙刷还能有助于改善牙龈健康,而不是导致出血。
保护牙齿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刷头、力度适中的模式,并且搭配正确的刷牙方式。如果使用得当,电动牙刷不仅不会伤牙,还能帮助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降低龋齿和牙周病的风险。
**六、“清幽”益生菌、牙膏等产品能否治疗幽门螺杆菌**
流言称“清幽”益生菌、漱口水和牙膏等产品,可以替代药物或者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但真相是,幽门螺杆菌是胃部最常见的致病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原。
目前市场上部分商家推出了“清幽”类商品,包括口服益生菌、外用漱口水和牙膏等。实际上,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胃部,漱口水和牙膏只能作用于口腔,无法根治胃内感染。益生菌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调节肠道菌群,但不能替代正规药物。
目前医学界公认采用“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即在14天疗程内联合使用抑酸药、铋剂和两种抗生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需要关注,但只有极少数感染者可能会发展为胃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感染者应该与家人朋友分餐,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等。
**七、配料表越短食品是否越安全**
流言说食品配料表上有一大串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是食品不安全不健康的表现,配料表越简短,说明产品越安全健康。但这是不准确的。
食品安全与否和配料表长短没有关系。首先,每种食品添加剂在投入使用之前,都会经过严格细致的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与否,不在于食品所使用的添加剂品种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添加剂的使用量和摄入量是否合规。
其次,配料表长短与食品添加剂使用总量并没有直接关联。部分配料表较长的食品,尽管使用了多种食品添加剂,但其总使用量却可能更少。
最后,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规定,加入量小于食品总量25%的复合配料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如果符合规定的“带入原则”(即添加剂使用并非企业主动添加,而是由食品原料或配料被动带入)且在最终产品中不起工艺作用的,不需要在配料表中标示。
很多商家利用这个规则把所含的食品添加剂“隐藏”起来,然后借此炒作“清洁标签”的概念,宣称配料表越短越好,从而误导消费者的认知。
**八、“辅助驾驶”是否等于“自动驾驶”**
流言认为辅助驾驶就是自动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就可以随便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但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而且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有很大的差别。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其本质是帮助驾驶员提高行车安全性和便利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更恰当的称谓应该是“智能辅助驾驶”,重点在于“辅助”而非“智能”。
我国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GB/T 40429 - 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将驾驶自动化分为从L0到L5的六级。其中,L0 - L2级为辅助驾驶,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L3 - L5级为自动驾驶,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其“自驾”的最高等级其实才达到L2级,也就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主要作用是减轻驾驶员疲劳,提高行车便利性。当辅助驾驶功能打开后,仍需始终保持注意力,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诸如“L2 ”“L2.5”“L2.9”等宣传标语,有“过度包装”之嫌;即便达到L3级,也只是“有条件自动驾驶”(在限制条件下执行部分功能决策的自动驾驶模式),依然要求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驾驶任务,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控制车辆。
**九、0防腐剂的食物是否一定更安全**
流言说应该尽量选择0防腐剂的食物,因为更安全。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0防腐剂”常被误认为更安全,但实际上,合理使用防腐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完全不加防腐剂的食物可能更容易滋生细菌,带来健康风险。
防腐剂的作用是延长食物的保质期,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从而避免食物腐坏。食品中的防腐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是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和剂量限制的,确保其对人体无害。某些不含防腐剂的食物反而可能因为缺乏防腐成分而滋生细菌,对健康构成威胁。
所以,“0防腐剂”不一定更安全,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
**十、空腹运动燃脂效果是否更好**
流言称平时运动时如果能够空腹,可以达到更好的燃脂效果。但事实是,空腹运动是否燃脂效果更好,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空腹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燃脂效率,比如经过一晚上休息,身体储存的糖原较少,此时运动会迫使脂肪更快转化提供能量。短期(20 - 4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最大心率能增加50% - 60%),可优先动员脂肪供能。对于身体素质较好、无血糖方面问题,同时有规律运动的人群,可以尝试。
但对于糖尿病人群或者没有规律运动、体质较弱的人群,空腹运动可能带来更多安全隐患。一方面,身体储能较低,高强度运动后容易出现疲劳,更易发生运动损伤;另一方面,身体储能少,同时运动强度大机体可能会分解肌肉来提供能量,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反而给机体增加了更多损伤风险。
本文总结了4月“科学”流言榜中的10个流言内容,包括健康、科技、饮食等多方面,通过专家解读详细阐述了每个流言背后的真相,纠正了大众的一些错误认知,强调了科学看待事物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