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白江区的生态建设成果以及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举措。从长流河公园的生态美景,到各项生态指标在成都名列前茅,阐述了青白江构建生态基底、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的多种努力,包括以绿道和公园为核心打造多元场景、产业与生态的融合发展,以及通过创新机制进行生态管理等内容,展现了青白江在从老工业基地向国际化公园城市蜕变过程中的积极探索。
四月,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漫步于成都青白江区的长流河公园,你会看到一幅迷人的景象。那河中的水波轻轻荡漾,像是被微风温柔抚摸着。两岸的草地宛如绿色的绒毯,茂密而富有生机。洁白的白鹭不时轻盈地掠过水面,给这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而沿着步道晨跑的市民们,尽情挥洒着汗水,他们的身影成为了这公园中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线。不远处,那些工业遗址艺术装置与周围的生态景观巧妙融合,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拍照打卡,这里已然成为了热门的地标。
这样美好的生态场景,在青白江可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到了2024年的时候,青白江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33.96%,建成区绿化率也达到了47.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更是达到了18平方米呢,这三项指标在成都可都是名列前茅的。
这是凤凰湖公园,由青白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的图片。
那青白江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呢?这背后可是有不少原因的。
据了解,青白江区是以成都市“十四五”公园城市建设规划为纲领的,它紧紧瞄准“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这个定位,把绿地系统和公园建设纳入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当中。而且还明确提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国际品质生活区,构建起“南依毗河、北依田园”的环城郊野游憩带,塑造出“青山白水映江枫”这样美好的生态基底。
就像百花齐放才会让春天的园子充满生机一样,青白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推动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不断深入和扎实发展。
以绿道为脉络,以公园为核心,绘制出一幅生态发展的崭新画卷。
绿道和公园,就像是承载着多元场景的活力动脉一样,它们滋养着城市发展的“精气神”。
从生活场景来看,长流河公园借助川化厂工业遗址的改造焕发出新的活力。这里新增了滨水露营区、智慧健身区,每年举办像非遗展演、音乐节之类的活动都超过了一百场,变成了市民文化生活的“城市会客厅”。新建成的凤凰湖国家级标准体育公园、大同红光国家级标准体育公园以及大弯红峰省级标准体育公园等,进一步丰富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选择。像壹心里生境花园、川化润嘉幼园旁小游园,凤凰西五路小游园等这些“金角银边”场景的营造,到处都能看到精心的设计。
市民李女士就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绿道就像一条‘生态项链’,把健身、遛娃、喝咖啡这些日常活动都串起来了,就连买菜都能顺路完成呢。”
推窗就能看到绿色,出门就能走进公园,居民心中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体现的是城市发展速度和人文温度相互关照的“大民生”。
这是大同红光体育公园儿童极限运动区,由青白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的图片。
从产业赋能方面来说,青白江以“五绿润城”行动为引领,依托陆港绿道形成的“产业 + 生态”走廊,让亚蓉欧国家馆集群和中欧班列枢纽联动发展,构建起“智能仓储 + 跨境电商 + 智慧物流”的临港产业链,同时还配套了新能源充电桩、共享驿站等设施,实现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双向赋能。
此外,像城厢古镇、福洪乡村这些代表川西林盘文化区的地方,都通过建设相应的设施、打造景观,做到了“留人留形留神韵”,也推动了旅游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福洪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引入农商文旅体产业,带动了片区经济增长15%呢。
生态和产业深度融合,让城市在保持生态本底的同时,培育出了绿色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创新机制方面,青白江通过群策群力,打造出了生态管理的“新范式”。
生态文明建设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那怎么才能实现长效治理呢?青白江就用“共建共治共享”来解题,探索出了一套“群众参与 + 制度护航 + 智慧赋能”的治理组合拳。
依靠“坝坝会”“线上议事”等平台,青白江创新推行了“一户三票”工作法,就是通过“一户一票问需求、问项目、问效果”,精准地对接居民的诉求。
以住宅绿地为切入点,青白江贯彻落实《成都市住宅小区绿化管理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方案》和《成都市住宅小区绿化管理跨部门综合监管“一业一册”合规指南》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有效地提升了住宅小区绿化管理的水平,推进解决小区绿化管理中突出的矛盾,助力改革发展。
润嘉花园小区的王阿姨就说:“以前小区的绿化带杂草丛生,现在有专业团队定期养护,还能通过手机App提交建议,真的是方便多了。”
据了解,青白江已经安装了21类AI和物联感知系统,拓展了车棚热感应预警、智能水表等50个智慧应用场景,实现了人技吹哨、分流办理、居民评价事件全流程的闭环处置。从2023年以来,已经处置了网格实践5.6万多条,上报事件的办结率达到了99.45%,群众满意率是100%。
用生态作为笔,书写“国际化青白江”的新答卷。
青白江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青白江不仅仅是‘一带一路’的物流枢纽,还将成为公园城市的诗意样本。”到了2025年,青白江区计划新种植乔木2800株,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立园满园”的决策部署,塑造出与高质量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产业园区空间形态和生态环境,实现“园园共生、道道相连”,为人城境业和谐共生提供坚实的保障。
现在的青白江,正围绕天府绿道“结网成链”、城市公园“增量提质”、街区绿道“增花添彩”这三大行动,以“一带一路”物流枢纽为纽带,书写着一座老工业基地向国际化公园城市蜕变的绿色答卷。(戴建伟)
青白江在生态建设方面成果显著,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居成都前列。通过构建生态基底、打造多元场景、产业与生态融合、创新管理机制等多种举措,推动了从老工业基地向国际化公园城市的转型,同时也为居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体验,实现了生态、发展与民生的和谐共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