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2025年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的一场融合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行走活动,它是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的特别示范展示课。活动路线涵盖江南造物馆、书画馆和屋顶花园等,吸引了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和市民群众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活动中有不同的收获,同时也介绍了“社会大美育课堂”的相关情况,包括其背景、涵盖的场馆机构以及对公众的意义等。
在2025年这个充满生机的春天,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行走活动于上海博物馆东馆盛大开启。这可不是一场普通的活动,它是一场融合了音乐、绘画、文物以及戏曲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盛宴。活动的主题仿佛是与江南的一场春日邂逅,名为“在春天,遇见江南”。
这一活动可是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精心策划的示范展示课。参与者们从上博的江南造物馆出发,如同踏上一段充满惊喜的文化之旅。在江南造物馆里,那些古老的旗袍、精致的香具以及独具特色的服饰等文物静静陈列,与评弹、昆曲的精彩表演相互映衬。在这里,仿佛能看到古代江南文人雅士的生活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于颖站在张信哲捐赠的黑地织金印花绸旗袍和湖绿地银白色花卉纹绸旗袍前,生动地讲述着海派旗袍的独特之处。一曲悠扬的昆曲《桃花扇》之后,她又详细介绍了明朝满地黄梅朵花纹丝布夹袍的特色。
当队伍行走到绘画馆时,更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在董源的《夏山图卷》前,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向观众深入普及这幅作品中所体现的中国绘画的写意特点。他形象地说道:“江南的水汽仿佛氤氲在画家笔下的点点块块之中,尽管只是墨色,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树木那郁郁葱葱的生机。”像钱选的《浮玉山居图卷》、宋徽宗的《柳雁乳鸭图》等众多名作,与现场的琴箫合奏、琵琶三弦的美妙音乐相互呼应,仿佛在诠释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深邃的东方哲思。这样的场景,就像是给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一把能够深入理解中国艺术的珍贵钥匙。
最后,当人们来到屋顶花园时,这里又是另一番美妙的景象。以茶会友,在茶香袅袅中,江南丝竹的韵律如同涓涓细流,与春日的花香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一段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
这场上博东馆的示范课,吸引了许多在沪的外商企业代表前来参加。来自以色列的米歇尔,她已经在上海生活了20年。在昆曲表演之后,她难掩激动之情,兴奋地与两位演员合影留念。她感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博物馆东馆,以前总是去人民广场馆,这样的活动简直就像是一场梦幻之旅。”
而来自英国的小伙子本则对绘画馆情有独钟。他兴奋地表示:“在这里能够看到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这真的太令人振奋了。这些珍贵文物所体现的中国伟大历史,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学好中文的决心。我来上海已经三年了,可是我的中文水平还很糟糕。这些绘画历经千年,却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真的是太难以置信了。我要是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带我的家人来参观。”
绘画馆中还有一位特别的小观众,来自法国的高二姑娘露露。她在上海国际学校就读,恰逢复活节假期,就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跟着妈妈一起来到上博东馆参加“社会大美育课堂”。她兴奋地说:“看到这么多在学校课堂上讲过的重要作品,真的是太让人激动了。爸爸虽然是艺术方面的专家,但是他讲得再多,也比不上自己亲眼所见。”
“社会大美育课堂”其实是近年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大力推进的“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载体。从2023年开始,这个惠民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就已经推出,它积极统筹协调本市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场、非遗场馆、文艺院团等专业艺术场馆机构,让这些地方“打开围墙”,面向社会公众免费或者以公益的形式开放公共艺术场馆和资源,广泛开展高品质、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
于颖讲解旗袍
琴声诠释“江南风物”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说,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开放包容且富有创新精神的文明典范。上海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并且通过创新策展的方式,从特展到社区、从线下到云端,全方位地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这一品牌项目“博观大课堂”。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已经举办了超过1.2万场活动,惠及的公众人数超过了40万人次。
“社会大美育课堂”的受众非常广泛,它不仅仅面向上海市民,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同样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且能够享受到公共美育。就像之前的笔墨宫坊“书法第一课”、国际化社区“双语艺术工作坊”等活动,就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参与。这些活动帮助他们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切地感受上海的文化魅力。上海博物馆还提供了八个不同语种的导览折页,这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了便利的参观条件和良好的参观体验。
作为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今年的14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这些课堂共分为八大类,其中包括27家博物馆、9家革命纪念馆、30家美术馆、17家剧场、10家艺术院团、13家图书馆、23家非遗场馆以及14家其他文艺类机构。每家场馆机构都将在年内有主题、成系列地推出不少于30场次的免费或公益开放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丝竹声声绕梁,与周围的文物相互映衬
本文围绕2025年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一场艺术行走活动展开,这一活动是“社会大美育课堂”的示范展示课。活动融合多种传统文化元素,从江南造物馆到书画馆再到屋顶花园,不同场景展现独特文化魅力。活动吸引外商代表和市民参与,不同国籍的参与者有不同收获。同时详细介绍了“社会大美育课堂”的背景、发展成果、对不同人群的意义以及今年的场馆和活动规划等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