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再保险行业发展:规模与潜力的双重展现,再保险行业发展迅猛:上海中心业务规模超千亿

我国再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了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业务规模突破1100亿元以及22家再保险机构在临港新片区聚集的情况,展现出再保险行业的发展速度。接着讲述了再保险行业发展的阶段性进展体现在制度、机构、业务三个方面。还指出我国再保险虽发展较晚但态势积极,同时阐述了再保险的作用如分散风险、保障出口企业、护航企业“走出去”等。最后提及我国再保险市场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政策层面为其高质量发展所推出的举措。

截至2025年3月末,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业务登记规模已然突破1100亿元,而且多达22家再保险机构汇聚于临港新片区。从近期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再保险行业的发展就像是踏上了加速轨道,一路飞奔向前,2025年我国再保险登记金额和交易金额极有可能再创新的高度。业内的行家们都指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众多机构纷纷聚集、业务不断创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协同推进之下,我国的再保险行业正加足马力朝着国际化、专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展望未来,再保险行业在达成自身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同时,也会如同坚固的堡垒一般,为实体经济筑牢风险的防护屏障。在中国人民银行不久前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向大家介绍了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取得的最新成果。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5年3月末,已经有22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再保险分公司等机构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落地生根。当前,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业务开展较为平稳,登记规模已经超过1100亿元。尹江鳌还表示,金融监管总局与相关部门以及上海市紧密合作,将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作为重点建设对象,积极推动再保险中心的建设工作,并且目前已经收获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在制度机制方面,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金融监管总局协同上海市政府先后推出了三份有关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政策文件,从机构准入、监督管理、财政税收等多个方面为再保险机构、业务以及人才在上海的聚集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机构聚集的角度来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意上海保交所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并且进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积极引导再保险运营机构入驻登记交易中心。到2025年3月末,22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再保险分公司等机构已经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成功设立。再看登记交易业务方面,也是平稳起步。相关部门指导登记交易中心出台了八项业务规则,推出了标准化的合同文本,构建起交易编码制度,确保业务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对再保险运营机构推动信息登记和场内交易给予支持,从而实现跨境资金的便利化结算。目前,业务开展得比较平稳,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业务的登记规模已经突破1100亿元,2025年的登记金额和交易金额有望迈向新的台阶。有业内人士表示,和国外相比,我国再保险行业起步相对较晚。然而,在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保险需求不断攀升的双重推动之下,中国的再保险市场呈现出一派积极向上的发展景象。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再保险公司的总资产达到8279亿元,相较于年初增长了10.8%;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4.2%,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1.2%,这些数据表明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继续保持在充足的水平之上。再保险,简单来说,就是保险公司为了分散自身所承担的风险,把一部分或者全部承保的风险责任转嫁给其他再保险公司的一种业务操作。其根本目的在于确保保险公司在面临大规模赔付要求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财务上的稳定。再保险的核心要义就是风险共担,它可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不可或缺的重要金融工具。比如说,某家直接保险公司通过相关交易,把直接保险业务打包后分出,这样就实现了企业自身风险的分散。借助这种风险分摊机制,原保险公司就能够减少因个别大额索赔或者在一定时期内累积的大量索赔而可能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再保险在提升对出口企业特殊风险保障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特别是针对国产商用飞机、新能源汽车、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出口企业的保险保障力度。推动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加强合作,组建保险共同体,从而提升对特殊风险的保障能力。再保险行业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的过程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不久前分享的数据显示,作为国内专注于“一带一路”风险管理的行业平台,共同体自2020年成立以来,累计承保项目达到181个,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高达2172亿元的风险保障;并且创新了中国视角的境外国家风险评估体系,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保险原则等,不断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保险 + 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持续提升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的专业能力。尽管我国再保险行业的增速相当显著,但仍然存在着“大直保、小再保”的结构性矛盾。2024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直保保费规模在全球所占的比例为11%,然而再保险保费规模的全球占比仅仅只有3.5%。“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地位与我国的经济体量以及直保市场的地位相比,目前还不相匹配。2024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约为316亿美元,在全球9000亿美元再保险保费规模中占比3.5%,我国在全球排名第七位;而我国直保市场的规模约为8000亿美元,在全球7.2万亿美元直保保费规模中占比11%,我国的直保保费位居全球第二位。2024年我国再保险保费占直保保费的比例约为4%,全球这一比例约为12.5%,我国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尹江鳌指出,从再保险的市场排名和再保险的渗透比例这两个指标来看,中国再保险的发展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在政策层面,正在不断地加大力度,推出一系列支持再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专营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稳步推进跨境再保险、境内再保险业务线上交易。围绕共建“一带一路”、航空航天、绿色航运等重点领域,研究开展新型风险转移产品发行和交易试点的可行性,提高对“走出去”企业与项目的全球承保能力。强化中央和地方对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支持,完善监管、地方财政扶持等配套政策。支持通过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实现再保险增值税发票电子化流转。落实跨境再保险保费统计发布规则,通过登记交易中心开展的跨境再保险分入保费按照境内新增和不重复计算原则开展统计并进行发布。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的指引之下,再保险行业应该提高非比例再保险的渗透率,真正让再保险的风险分散职能得到发挥,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资本融通的工具。此外,若要吸引国际顶尖的再保险机构深入参与中国市场,就需要进一步优化配套政策,缩小与成熟市场在制度方面的差距。“《行动方案》提出的‘新型风险转移产品试点’和‘跨境再保险规则’值得期待。”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同时表示,未来,再保险行业应该在绿色航运等领域打造出差异化的竞争力,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筑牢风险的防护墙。

我国再保险行业发展迅速,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业务规模已超1100亿元。行业发展在制度、机构、业务方面有阶段性成果,虽起步晚但态势积极且在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过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与我国经济体量和直保市场地位不匹配。政策层面正不断推出举措支持其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也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期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58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