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皋兰循环农业园:看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的转型升级

本文将深入介绍皋兰县循环农业的发展情况,以甘肃笃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为例,讲述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包括种植、养殖的循环结合,工人的就业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内容。

近年来,皋兰县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道路,这成为了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日前,一场春雨过后,记者来到了皋兰县黑石镇的甘肃笃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去亲身感受这个园区独特的运营魅力,见证智慧赋能下农业的蓬勃生机。在皋兰县农业农村局带队人员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路旁那18座整齐排列的日光温室。阳光照耀下,棚膜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走进温室,一股湿热之气迎面而来,西红柿、青笋、辣椒等作物生长得郁郁葱葱,那绿油油的青菜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翠绿的绒毯。园区负责人魏祯介绍说:“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三茬蔬菜了。我们园区采用错峰种植的方式,实现了各类蔬菜的全年稳定供应。不同蔬菜的成熟周期不同,有的刚刚冒头,有的已经可以采摘了。”整个园区除了这18个日光温室,还有400座钢架大棚,主要种植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0多个品类的蔬菜,预计全年可产出各类绿色蔬菜1000吨。在日光温室内,记者发现放置着两个黄色盒子,身形壮硕的蜜蜂忙碌地飞进飞出。魏祯介绍说:“这是产业园今年春天新引入的授粉熊蜂。它们有着独特的飞行振动方式,能够高效授粉,极大地提高坐果率,减少畸形果的出现,提升蔬菜品质,同时还能降低农药残留,这非常符合当下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魏桂林是皋兰县黑石镇的本地人,他种了半辈子蔬菜,对肥料的使用特别关注。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产业园的蛋鸡场。这个蛋鸡场可不光是产蛋的地方,它还是园区实现“有机肥自由”的源头。蛋鸡养殖基地建设有4栋标准化鸡舍、1栋蛋库、1栋饲料加工车间、1座120立方米的粪污发酵罐,还有850平方米的有机肥二次堆储车间。蛋鸡场现存笼海兰褐蛋鸡10万羽,日产蛋9.4万枚、约合5.9吨,日产有机肥约3吨,已经能够满足产业园种植所需的有机肥了。魏桂林说:“每天,蛋鸡场产出的鸡粪经过发酵罐发酵后,就转化成了优质有机肥,这不仅为有机绿色蔬菜种植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还妥善解决了养殖业粪污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实现了种养结合、以种带养的良性循环。”在这里,工人还有着独特的就业模式。黑石镇和平村村民杨玉香说:“这几天西红柿成熟了,我早上在棚里采摘西红柿,下午在蛋库打包鸡蛋,每天能有150元收入。”此外,产业园还自筹资金完成了附近约600亩撂荒地的整治与改造,种植了400亩玉米,全部用于蛋鸡场的饲料供给。魏祯介绍说:“产业园的种养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夏季蔬菜大量上市时,一天的用工量可达100余人。”循环农业并不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优质的产业运作以及系统良性循环基础上的有机融合。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需求的不断涌现,甘肃笃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也开始探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魏祯介绍说,今年,园区计划新建一个集展示、科普、交流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其中的数据中心区将实时展示温湿度、土壤营养成分、光照强度等农业生产关键数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与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决策依据。同时,还将开发产品溯源系统,实现蔬菜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消费者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取产品的详细溯源信息。皋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皋兰县按照“一镇一园”的布局,持续完善农业特色产业奖补政策,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助推省级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拓宽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规模,让全县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更有动力,农民增收更有成效。

本文总结了皋兰县循环农业的发展成果,重点介绍了甘肃笃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的运营模式,包括种植、养殖循环,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同时阐述了园区未来的数字化发展规划,体现了皋兰县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46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