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封关运作展开,介绍全岛封关的含义,阐述来自平潭综合实验区创新研究院、福建省委党校、福建江夏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对封关意义及影响的解读内容。
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在推进新一轮的封关运作,那这全岛封关准备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又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吸引了来自平潭综合实验区创新研究院、福建省委党校、福建江夏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来进行解读。
所谓的“封关”,就是让平潭全岛成为一个“境内关外”的特殊区域。在这样的区域内,平潭岛内能够享受到“免保退选”等优惠的税收政策。用平潭综合实验区创新研究院相关专家的话来讲,“简单来说,境外的商品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入平潭,然而要是从平潭再进入到境内的其他区域,那就得按照和境内其他区域相同的海关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了。”启动新一轮的封关运作,这既需要硬件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这也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做。
平潭综合实验区创新研究院相关专家还介绍说:“就好比我们得做好业态的规划,依据现有的场景去进行完善,同时在政策方面也要积极地去争取和跟进。我们凭借现有的海峡医药健康产业园、22号国际游艇码头、跨境电商园等业态载体,去谋划产业应用场景,积极地向上争取政策支持。”
据了解,平潭综合实验区封关运作协调机制第四次会议提出,要保证软硬件项目按照时间顺序推进,从而为封关运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要强化服务以促进招商,围绕跨境电商、生物医药、赛车、游艇、海洋装备、影视、保税加工等优势产业,逐个对产业进行研究、逐条对政策进行梳理,主动上门去进行宣传推介,为企业投资精确地“导航”。这些方向无疑将会进一步激发平潭的产业创新能力以及经济辐射能力。
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院长罗海成表示,平潭全岛新一轮的封关运作,在政策定位、监管技术、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了迭代升级,这将会为平潭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其一,这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海峡大通道的功能。通过优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政策,构建起全覆盖的综合监管体系,依靠智慧口岸建设和信息化智能监管模式,强化物流监控、环岛巡查等智能手段,从而减少通关的时间,提升跨境电商、两岸农渔产品等业务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推动平潭成为跨境贸易的枢纽。其二,这有助于推动形成产业发展的“政策高地”。突出政策和产业的融合,推动平潭从传统贸易向由新质生产力驱动的综合开放平台跨越,借助产业链的延伸和政策的叠加形成新业态,重点布局货物贸易、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领域,从而更好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加工等新业态。
罗海成还指出,平潭全岛新一轮的封关运作有助于深化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的建设。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领域的门槛,有利于合作布局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业态,形成跨境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促使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建设和新一轮封关政策红利同步释放。
对于平潭新一轮封关所带来的影响,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教授丁杰认为,平潭新一轮封关运作之后,凭借政策优势,将会加快物流枢纽的建设,物流产业的繁荣不但能够提升区域的经济活力,而且还能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
丁杰表示,从一个方面来看,平潭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些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多,并且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技术培训和职业晋升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推动了就业结构的优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平潭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城市框架建设的投入。这些措施将会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让当地百姓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丁杰还说:“通过政策红利的释放、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两岸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多重消费场景的叠加等方面,将会显著地提升当地百姓的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和生活品质。”
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新一轮封关运作意义重大,它在政策、产业和民生等多方面有着深远影响。从政策上看,封关使平潭成为特殊区域享受优惠政策;在产业方面,有助于提升产业创新力、形成政策高地、深化两岸共同市场建设等;对于民生而言,能带动就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