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戴村坝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文章介绍了戴村坝在历史上对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意义,如打通运河堵点等,还阐述了其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工艺,包括布局、坝基稳固方式以及主石坝分级漫水等特点。同时也讲述了随着时代发展,戴村坝在现代功能上的转变,以及在水利与文旅融合方面的积极意义。
在山东泰安,有一座戴村坝,它成功入选了首批黄河水利遗产。这座坝可不简单,它就坐落在大汶河之上。
大汶河上的戴村坝,那是相当壮观。石坝就像一位坚毅的巨人横卧在那里,河水积聚起来,气势十足,白色的浪花如同瀑布一般。它已经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稳稳地矗立着,水声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2025年3月的时候,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了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戴村坝就在其中。而且,它还是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点之一呢。
上面这些图就是从不同视角看到的戴村坝,是泰安市水利局提供的哦。
历史上有句话叫“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戴村坝就有这样的能力。它把大汶河的河水拦住然后储蓄起来,再把河水引向大运河,这让大运河的水贯通南北,那些漕船在河上来来往往,热闹非凡。戴村坝在防洪、航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那这个大坝是怎么打通运河堵点的呢?这就得从京杭大运河说起了。京杭大运河从浙江杭州一路向北蜿蜒前行。在历史的长河里,大运河上船只众多,漕运十分繁忙,它可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路呢。
在明初的时候,大运河从山东济宁到临清这一段的地势比较高,河道也浅,大船很难在这通行。东平县水利局的党组成员王启志介绍说,明代迁都北京后,因为要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还有物资运输、人员交流等需求,重新疏浚大运河就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时,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工部尚书宋礼的身上。宋礼召集了很多民众和能工巧匠,大规模地疏浚河道。河道变宽了,但是济宁南旺段的一个“水脊”却成了大难题。
从地势上看,京杭大运河从地势平坦的江南水乡进入山东后,就遇到了丘陵,地势开始升高。济宁南旺段是大运河的制高点,就像大运河的“脊背”一样,河道里的水很难顺畅地流动,不是水浅就是没水。
怎么把水引过这个“水脊”,然后顺利地分到下游呢?宋礼到处走访,想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后来他遇到了民间水利专家白英。
白英从小就和大运河打交道,行船经验非常丰富,对周边的山川河流也很熟悉。针对这个难题,白英提出了“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的治理方案。这个方案的关键就是要精准地把握周边的地势和水系。具体来说呢,大汶河下游南城子附近的地势比“水脊”高,可以在这儿筑坝拦住河水,抬高水位,蓄积水量,于是戴村坝就这么建立起来了。然后在大坝南侧开挖小汶河,作为引水的通道,这样就成功地让水顺着地势流到了“水脊”。
水到了大运河的制高点后,七分向北流,三分向南流。王启志介绍说,古人真是巧妙,他们借助地势和水势,实现了蓄水、引水、分水,这体现了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戴村坝建成后,大汶河的水遇到坝就掉头注入大运河,戴村坝就像一颗源源不断为大运河输送水流的“心脏”。
明清两代,戴村坝经过多次修缮加固,工程体系也逐步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门和当地政府也多次对戴村坝进行维修。特别是2001年大汶河发生洪水后,戴村坝受损很严重,当地对它进行了彻底的维修加固,还加强了保护管理。直到现在,戴村坝还在发挥着引水灌溉、防洪拦沙、城市景观等功能。
戴村坝前面,水声轰隆隆的。它能经历600多年还屹立不倒,这离不开它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工艺。
在布局上,戴村坝从南到北依次是主石坝、窦公堤和泄洪坝,它们的功能相互补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拦、蓄、泄、引的有机结合。戴村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马海燕介绍说,主石坝矗立在河中拦水,弓背朝着水流方向。窦公堤和泄洪坝在一侧拱卫,相互配合,起到减缓水流、泄洪保堤等作用。比如说,当大汶河的来水势很大的时候,水头先撞到窦公堤,然后再折向主石坝,这样就避免了主石坝受到直接的猛烈冲击。
在砂石地上稳固坝基,这可是戴村坝的一大特色。大汶河的河床是砂石的,而戴村坝全长将近1600米,这么大的工程,它是怎么稳固支撑起来的呢?2001年洪水之后,在对戴村坝加固修建的时候,研究人员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坝基是由密密麻麻的柏木桩组成的。每根木桩的底部都包裹着锥形铁角,深深地插入河床。木桩的表层经过炭化处理,这样吸水性就减少了,紧实度和防腐性都大大提高了。木桩的缝隙之间,用黏土填充灌注。在木桩的最上层,铺设一层巨石,巨石之间用铁扣、铁闩等紧紧地连接在一起。马海燕介绍说,这么扎实的坝基,稳稳地支撑起了石坝。
主石坝分级漫水,能自动调节水量,这也是这个工程的一大妙处。主石坝全长437.5米,分为3段,从南到北分别是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这个工程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这3段坝体的高度不一样。南侧的滚水坝最矮,中间的乱石坝最高,另一侧的玲珑坝高度次之。王启志介绍说,当大汶河遇到洪水的时候,滚水坝先漫水泄洪;随着水位上涨,玲珑坝接着泄洪;水位再继续上涨,超过乱石坝之后,主石坝就开始整体泄洪。这样既能保证坝体本身的安全,又能减轻洪水对主石坝和下游地区的冲击。
马海燕还说,为了调节水量的峰谷,古人还开挖了人工湖泊,引入周边的泉水、河水等,形成了“水柜”,这样在枯水期的时候,就可以引水为大运河补充水量。
从2022年开始,水利部组织实施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京杭大运河从断流百年到实现连续4年全线有水。
现在,随着水系的改变,戴村坝不再承担引汶济运的功能了。大汶河的水漫过戴村坝进入大清河,再流入东平湖,大坝周边成了群众亲近水、欣赏水、享受水的好地方。
在大运河畔,小院露营、自助烧烤、农家民宿等项目很受欢迎,客流不断,“乡游”很火爆呢。东平县东平街道塘坊村村民刘德胜就办起了民宿。他说,很多人都是因为大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慕名而来,在这里玩水赏景,休闲放松。
王启志介绍说,他们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文旅融合发展,让大运河重新焕发生机。东平县加强了大汶河、大运河等河湖岸线水域的治理,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治理水患、保护绿化,保护水生态。
泰安市和东平县以水为脉络,推动水利和文旅深度融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宋不夜城、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等,就像珠子一样被串联起来。夜经济、沉浸式演艺、文博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消费新场景不断拓展。
戴村坝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水情教育、保护传承水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戴村坝博物馆,25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依次设置了大运河之心、戴坝修筑、科学治水等展厅。通过图片视频、微缩模型、3D影院等形式,生动地向游客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治水历史。马海燕介绍说,他们充分挖掘戴村坝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创新展览方式,讲好大运河故事,把博物馆打造成科普研学、传播文化的载体。戴村坝水情教育基地已经入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山东省水利厅的有关负责人说,山东会继续立足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全力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大运河文化,加强遗产保护,守护生态环境,推动文旅融合,把大运河打造成造福两岸群众的幸福之河、文化之河。
戴村坝作为山东泰安的重要水利工程,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它在历史上对京杭大运河意义非凡,有着精巧设计和高超工艺。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它的功能发生转变,在水利与文旅融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山东也将继续对大运河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弘扬等工作。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