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五一”假期北京舞台演出的繁荣景象,包括众多的演出类型如经典剧目、儿童剧、演唱会等,同时阐述了演艺与文商旅融合的新模式,以及背后政策的支持,这些都推动了北京构建演艺之都新生态。
“五一”假期期间,北京的舞台仿若一片文艺的浩瀚海洋,各类演出活动就像繁星般熠熠生辉。从那些传承经典的剧目,到初次登台亮相的大戏;从能够容纳万人的大型演唱会,再到充满沉浸感的新型演艺空间,整个北京市已经开票营业的演出多达276台,共计1178场,为市民以及游客精心打造出充满浓厚节日氛围的文化大餐。在这个假期里,好戏可谓是接连不断地上演。像是国家大剧院的“五月音乐节”、北京演艺集团的“五月演出季”以及第五届台湖爵士音乐节,纷纷登场亮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同一时期也有多部精彩好戏,如《风雪夜归人》《情人》《长椅》等剧目的演出。国家话剧院的经典大戏《大宅门》开启了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大幕。北京艺术中心上演的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北京保利剧院的歌剧《茶花女》,天桥剧场连续五天的芭蕾舞剧《红楼梦》,还有在天桥艺术中心连演8场的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这些演出让观众大饱眼福。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吉祥大戏院等上演的《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等经典戏曲,无论是老戏迷还是新戏迷都过足了戏瘾。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马兰花》《小王子》以及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甲骨文学校》等儿童剧目,为小朋友们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欢乐。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的重磅大戏——大型木偶剧《悟空·三打白骨精》进行了首演,这部剧创新地运用了多达8种形态各异的木偶,成功吸引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目光。除了传统的剧场演出之外,演艺新空间在“五一”假期也是光彩夺目。繁星戏剧村、鼓楼西剧场、正乙祠戏楼、开心麻花·花花世界等演艺新空间推出了百余场特色演出。一群观看了繁星戏剧村新推出的漫才喜剧《狂人与阿狗:保持冷静》的年轻人分享了他们的感受:“看完一场能让人开怀大笑的沉浸式喜剧,工作带来的疲劳和压力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戏剧真的有一种既能让人身体和心灵放松,又能给精神充电的神奇治愈力量!”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更是成为了城市的流量担当。张杰在鸟巢开启的“包月模式”演唱会,华熙LIVE·五棵松的汉斯·季默传奇音乐会,以及在北京世园公园举办的2025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和在北京昌平拉斐特城堡酒店举办的元气森林音乐节,都在“五一”假期唱响了美妙的旋律。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演艺 +”模式正在进行全新的尝试,这种尝试大力推动了文化、商业、旅游的深度融合与联动,构建起城市消费的新场景。5月1日这一天,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到345.8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0%,其中,接待外省来京游客129.5万人次,同比增长4.9%。在“演艺 +”模式方面,有着诸多成功的范例。在国家大剧院,“五一”假期期间,北水下廊道被《女武神》的神话氛围所笼罩,角色海报沿着墙壁一路铺展,在尽头的主题打卡装置前,观众们身着盛装拍照留念。这场从下午5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的歌剧“马拉松”,凭借着七国艺术家的通力合作,将瓦格纳的音乐史诗推向了巅峰。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剧院免费提供的“女武神简餐包”搭配上定制主题咖啡,让观众在70分钟的休息间隙里,能够在西餐厅继续兴致勃勃地讨论剧情,而文创商店里的角色周边也迎来了热销。看完5个小时歌剧的乐迷张先生不禁感叹道:“这不仅仅是观看演出,更是一场全身心投入的艺术沉浸体验。”北京诺金酒店的宴会厅摇身一变成为了19世纪欧洲舞会的现场,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的“与伯爵共舞”假面舞会在这里盛大上演。阿云嘎、赵超凡穿着华丽的戏服登场,当他们献唱《无处安放的心》时,舞池里的灯光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明暗变幻,近200位宾客佩戴着面具翩翩起舞,在互动游戏中观众们甚至可以化身“剧中人”参与到剧情的演绎当中。来自广州的李女士举着“舞会 + 演出票 + 酒店”的套票说道:“为了这场演出,特意安排了这次北京之行,酒店就在剧场附近,在看演出之前还能先去逛街,这样的行程实在是太充实了!”据了解,在8场《基督山伯爵》连演期间,周边餐饮的客流量和酒店合作套餐的预订量都大幅增长。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表示:“这次活动推出了‘假面舞会 + 演出票 + 酒店住宿’套餐,打造了‘艺术 + 旅游’一站式服务,吸引了不少外地观众。”刚刚完成优化升级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不仅仅对剧场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的维护,更是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观众体验为核心,对中心内的公共空间以及配套设施展开了系统性的焕新升级。修缮后的剧场不但增设了女性卫生间、舒适的候场座椅,还把文创商店和咖啡吧打造成了“剧目延伸空间”,让观众在观看演出前后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消费场景当中。升级后的“诗意生活节”通过打造“游·艺、阅·己、文·创、品·茗”四大主题板块,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更是以创新的形式激活了艺术文化的生命力。传统艺术在演艺新空间的创新模式下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正乙祠戏楼举办的“四色昆韵·正乙雅集”,在青砖黛瓦之间,老生那沉厚的唱腔和花旦那灵动的水袖翻飞相得益彰。观众在这里不仅能够欣赏到《牡丹亭》《单刀会》等经典曲目,还能够体验勾画脸谱、矮子功等项目,30个线下席位与线上直播同步进行,弹幕点戏、幸运赠票等互动方式让昆曲走进了Z世代。带着孩子体验非遗的王女士惊喜地赞叹道:“第一次发现昆曲这么‘潮’,喝完茶还能带走印有戏词的书签。”南阳共享际的国风沉浸式话剧《因风起》构建了一种“剧内剧外皆江湖”的独特体验。观众入场时就会获得“许愿币”,可以在“曲水流觞”的场景中抽签祈福;穿上租借的汉服道具后,可以在6大打卡区拍照留念,散场之后还能够在咖啡厅与演员“偶遇”。00后戏迷陈小姐分享了她的体验:“以前看完戏就走,现在提前1个小时来换装、互动,结束后还要逛周边,不知不觉就在这儿待了大半天。”这种演艺新空间对消费时长有着深度的黏合作用。在政策方面,也为演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构建起演艺之都的新生态。“五一”假期,首都舞台上闪烁的灯光,照亮的不仅仅是剧场,更是文商旅融合的新赛道。从经典剧目中传来的历史回响,到沉浸式体验里的即时互动,从单一的演出票务发展到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服务,北京正在以演艺为画笔,精心构建文化新生态,描绘出消费升级的崭新图景。在演艺市场一片火爆的背后,是北京推进“演艺之都”建设的系统性布局。《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新推出的10条举措,正在从政策层面为“演艺 +”模式保驾护航。例如,对大型演出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的支持,对沉浸式演艺新空间提供场地改造补贴,鼓励商业综合体引入体验式演出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措施,让更多像《基督山伯爵》假面舞会、天桥艺术中心“诗意生活节》这样的创新项目能够落地生根。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北京营业性演出票房同比增长20.9%,大型演出场次增长57.1%,“演艺 +”相关消费占比突破40%。从国家大剧院的“歌剧 + 文创”、国家话剧院的“话剧 + 文旅”,到开心麻花的“沉浸式喜剧 + 餐饮”,不同形态的融合模式如星火燎原一般,串联起剧场、商圈、景区、酒店等城市节点,形成了“以演促商、以商兴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当观众为了一场演出而奔赴一座城市,当剧场成为城市消费的“文化驿站”时,演艺就不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呈现形式,而是成为了赋能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郑芳表示,未来北京将继续深耕“大戏看北京”品牌,聚焦业态融合,打造更多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演艺成为解读城市的文化密码,让“演艺 +”成为激活消费的创新密钥。“五一”期间北京舞台演出繁荣,涵盖多种类型剧目。演艺与文商旅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消费场景,如国家大剧院等场所的创新模式。背后有政策支持,多项数据表明这种融合发展态势良好,这不仅推动演艺之都建设,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