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收官,技术人才就业市场“下沉” 城市如何打造吸引技术人才的竞争力

本文围绕“金三银四”招聘季即将结束时技术人才流动的新趋势展开,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在承接人才外溢方面的情况,包括人才流动数据、求职者择业观念、城市打造人才吸引力的要素等内容。

“金三银四”这个招聘旺季即将结束,技术人才的流动有了新走向。由于一线城市产业向外扩展,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技术人才就业市场开始向这些城市“下沉”。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汇聚众多技术人才。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广东多地带着大量岗位到北方招揽人才后,全国高校毕业生和技术人才纷纷开始尝试到佛山、东莞、惠州等粤港澳大湾区的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就业。就拿东莞来说,58同城的人才流动数据表明,2025年第一季度,东莞简历投递量环比增长已经超过70%。

近期,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杭州站)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以下简称“杭州招聘活动”)。在此次招聘活动中,智通人才连锁集团创新总部总经理杨成峰接触到不少对东莞感兴趣的求职者,当天就收到了近百份简历。杨成峰称,东莞产业升级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对求职者而言岗位和行业的适配性很强,而且求职者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也很看好。此外,东莞整体配套设施完备,生活成本较低也是一大优势。

当一线城市人才市场趋于饱和时,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迎来了机遇。但要抓住这波“人才外溢”,关键在于能否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那么,这些城市做好准备了吗?

“先选企业,再选城市”

在杭州招聘活动现场,海外留学博士王巍告诉记者:“我的研究方向是以量子信息为核心的量子物理交叉学科研究,刚刚和大湾区大学(筹)达成意向签约。东莞滨海湾新区能够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优势,为量子计算等前沿学科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提供理想的环境,这是我选择东莞的重要考量因素。”

做出和王巍类似选择的求职者有很多。

58同城发布的人才流动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仍然很强,不过东莞、杭州、合肥的简历投递量环比增幅均超过70%,这些城市的人才“磁场效应”显著增强。

猎聘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跨城市投递人数同比增长23.22%,其中郑州、合肥、东莞、重庆等产业特色鲜明的城市以超过30%的投递增速成为新的人才汇聚力量。

企业平台和产业前景成了研究型、技术型人才流动的关键因素。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已经拿到offer打算到非一线城市工作的求职者都倾向于“先选企业,再选城市”。这种“产业优先于区位”的择业观念正在改变中国高端人才的区域分布格局。

在江苏科技大学就读材料与化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洋对记者说,他已经接到科顺股份的offer,打算到佛山入职,主要是看中了企业岗位和自己研究专业的匹配度。“科顺股份主要有四大类研究方向,其中沥青焦化和我的专业比较契合。”他说道。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加速,以佛山高端装备制造、东莞智能终端、惠州新型储能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些城市依靠头部企业,如华数机器人、华为、亿纬锂能等公司的产业链辐射效应,加上新兴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正在重新构建区域人才版图。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工程师等高端人才向大湾区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逐步转移。

城市如何打造人才吸引力?

从广东近期频繁到北方举办的多场集中招聘活动来看,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成了城市人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又是如何看待所在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动态变化呢?

杨成峰表示,近年来随着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对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和智通人才连锁集团合作的企业,对专业技术工程师的招聘需求增加了10%左右。

杨成峰告诉记者,他主要为珠三角企业寻找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其团队在杭州招聘活动现场收到近百份简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和社会人才对广东比较感兴趣。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高度匹配,再加上区域完善的创新生态和配套设施,人才主动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就成了必然结果。”杨成峰分析道。

亿纬锂能招聘经理林创贤告诉记者,目前亿纬锂能惠州总部的外地员工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三个要素非常关键:完整的锂电产业集群提供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配套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较低的生活成本。

“最近三年,我们每年的新增招聘需求都达到1000人左右。今年,在‘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武汉站)上,我们提供了300多个岗位,其中技术研发和智能制造两类岗位需求占比超过70%。”林创贤说。

某机器人企业招聘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区域产业集群或产业氛围的认可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比如‘杭州六小龙’,有更明确的产业定位,有知名的企业品牌,能吸引更多对这些行业感兴趣的求职者。”

企业品牌和产业平台是吸引各地人才的第一步,而决定技术人才长期留下来的关键因素还有生活成本和城市的宜居性。

谈到如何判断一个城市是否适合长期发展时,已经和亿纬锂能签约入职的武汉大学博士陈壮向记者说出了几个关键词:房价、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以及人才政策。他表示:“房价水平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区位和气候关系到宜居性,而优质企业的集聚程度和人才政策的力度则决定了个人的长期职业发展空间。”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城市每周至少举办一次专业性招聘,每月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招聘,重点向三四线城市倾斜岗位资源。当有不错的工作机会出现,加上可控的生活成本和更有活力的生活方式,更多城市有望成为技术人才的求职目标。

本文总结了“金三银四”招聘季结束之际技术人才流动的新趋势,即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下沉,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新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人才集聚效应明显。文中通过数据、实例阐述了求职者先选企业再选城市的择业观,同时分析了城市打造人才吸引力需要从产业集群、企业品牌、生活成本、人才政策等多方面入手等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5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