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英国、泰国、伊朗等国家的13名国际学生走进云南省漾濞县的“一剪一绣”彝族刺绣非遗工作坊,体验彝族刺绣技艺以及品尝三道茶的过程,展示了彝族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互鉴。
在4月底的时候,云南省漾濞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3名国际学生,他们分别来自英国、泰国、伊朗等不同的国家,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向往,走进了漾濞县的“一剪一绣”彝族刺绣非遗工作坊。
在这里,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成为了他们深入了解彝族刺绣的钥匙。在工作坊里,非遗传承人张启诚手中拿着一块靛蓝绣布,像是握着彝族刺绣文化的神秘密码。他温和地向国际学生们介绍说:“今天我带各位同学来学习彝绣,我们学的是初级的平针绣,这可是72种针法中的一种哦。”说这话的时候,他一边讲解,一边手指灵活地在绣布上舞动,丝线像是听话的精灵,在靛蓝底布上迅速勾勒出核桃花的轮廓。国际学生们一个个眼睛都不眨地看着,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魔术表演。看完演示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绣针,在张启诚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开始穿针引线,仿佛每一针都在编织着他们与彝族文化之间的联系。
漾濞的彝族刺绣可大有来头。在鸡街乡,彝族刺绣最具代表性。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有着悠久的历史。针法独特得如同彝族人民独特的个性,图案丰富得像是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写照,色彩艳丽得好似彝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而且每一个图案都寓意深刻,就像彝族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景。在2017年6月,漾濞彝族刺绣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验刺绣之后,张启诚又带着国际学生们参观彝族刺绣服饰。他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图案的寓意。他说:“每个孩子出生前,外婆会为他缝制裹背,绣上山茶花和老虎图案,这是在祈福孩子能平安长大呢。”国际学生们都听得特别认真,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惊喜的光芒,对彝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伊朗学生Asadpour Shaghayegh在看到彝族裹背时,忍不住赞叹道:“这个彝族裹背非常有意思,它不仅体现母爱,上面的小银铃还能哄小孩入睡。”
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张启诚用当地一种特别正式的待客之道,为大家泡制起三道茶。他就像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在茶香袅袅中,讲述着彝家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生活哲学。他真诚地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希望通过这种交流,把漾濞的山水和民族文化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漾濞。”国际学生们品尝着三道茶,仿佛在品味着彝家人的生活韵味。
从最初的穿针引线体验彝族刺绣,到最后的品茶论道,这场跨越国界的非遗体验活动,意义非凡。国际学生们不仅仅是简单地触摸到了彝族文化的温度,更是在无形之中架起了一座文明互鉴的桥梁,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本文总结了13名国际学生在云南省漾濞县体验彝族刺绣非遗工作坊的经历,包括刺绣体验、服饰参观、品尝三道茶等环节,展示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促进文明互鉴,让彝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