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河泊所遗址:云南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考古实证

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重大价值。首先提到云南的古滇国历史,引出河泊所遗址。接着通过项目负责人蒋志龙的解读,从三个方面阐述遗址的价值,包括是西南边疆考古最新成果、证实汉代益州郡郡治准确位置、是“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典型等内容。

在云南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存在着一个名为古滇国的地方政权,它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汉代,属于西南夷的一部分。这里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历史底蕴深厚。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置益州郡,还赐予滇王王印,让其继续管理民众,这一事件被记载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自那时起,云南开启了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崭新篇章。

而日前获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河泊所遗址,成为了这段历史的有力实证。那这个河泊所遗址到底有着怎样的考古价值呢?让我们来听听项目负责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的全面解读。

先看价值一,河泊所遗址是近年来西南边疆考古的最新成果。早在1956年,晋宁石寨山金质“滇王之印”的出土就轰动了考古界,伴随着众多精美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古滇国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公开资料显示,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石寨山古墓群进行了4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0座。其中,1956年第二次发掘时发现的“滇王之印”,让石寨山古墓群被认定为“滇王及其亲族的墓地”。1958年发现河泊所遗址时,当时认为它是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因为遗址高出地表8米,且发现大量同心圆纹盘,所以被当作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但由于石寨山墓葬出土遗物和河泊所遗址发现遗物的不共存,导致考古工作者错过了发现真相的机会,使得同心圆纹盘为新石器时代遗物这一错误认识存在了半个多世纪。

蒋志龙回忆,2008年开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外高校合作,对滇池盆地进行调查,发现了79处“滇文化”和汉文化的遗址。从遗址规模大小和出土器物来看,初步认为河泊所遗址可能是古滇国的都邑。2014年,“石寨山古墓群考古工作计划”获批实施,逐渐构建起滇池盆地完整的青铜文化及年代序列。河泊所遗址植物遗存碳十四年代测定表明,该遗址从公元前1300年的商代晚期一直延续至汉代;通过金属制品的科学研究,将该区域青铜年代开始的时间确定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比以往认识的青铜时代开始时间提早了500多年。结合测年数据、地层序列和出土遗物的特征,可将滇池盆地青铜时代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确定为三个阶段:青铜时代早期(早于滇文化的青铜文化遗存)—青铜时代中期(典型的滇文化遗存)—青铜时代晚期(汉文化进入后的文化遗存)。

蒋志龙还提到,“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上发现纪年文字,从汉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横跨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前后共298年。与此相关的各种官员代理制度、刑法制度等,共同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迁。”河泊所遗址基本厘清了云南滇中地区从商周至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脉络,深化了对云贵高原古代历史文化面貌的认识,确实是近年来西南边疆考古取得的最新成果。

再看价值二,河泊所遗址证实了汉代益州郡郡治的准确位置。从文献中我们知道,“西汉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但当时的郡治在哪里呢?经过考古发掘,目前在河泊所遗址西部发现了居住区、祭祀区、手工业区等多种功能分区,其文化面貌与石寨山文化关系密切,这个区域极有可能是古滇国的都邑。

在在上蒜镇第一小学发掘区,蒋志龙和其他考古队员有了更多发现。他们发现了柱洞、散水和活动面,还出土了大量的板瓦和筒瓦等建筑遗物,出土的瓦数量达几十吨。这些柱洞外方内圆,边长在1米左右,经过夯筑,比较坚硬,中间为圆形的柱子,残留有木桩的朽痕,尽管柱洞的分布规律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这些地方曾经有建筑。在这些建筑旁边的灰坑中,发现有大量的封泥和部分残断的简牍,这些封泥中既有官印封泥(如滇王相印、收靡令印),也有私印封泥,由此可以推测这些建筑应该是官式建筑。而类似的建筑遗迹在发掘区存在5处,应当可以确定这里就是益州郡内的衙署。加上发现的城墙、城壕、大型木构遗迹以及出土的“益州”铭文瓦当、封泥、简牍等重要遗物,这些都成为了准确确定益州郡治的考古实证。也就是说,上蒜镇第一小学附近可以确定是益州郡郡治所在。

这里出土的简牍中有关秦汉时期“郡、县、乡、里”的发现,填补了秦汉时期郡县制考古实物记录的缺失,为深入研究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基层组织提供了考古实证。蒋志龙认为,简牍中释读出的“滇国”“滇丞”“滇相”与此前出土的“滇王之印”“滇国相印”等相互印证,表明西汉中央王朝在云南实施了较为灵活的双重政治架构和柔性羁縻治理策略,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是中华文明之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写照,对研究秦汉时期的西南边疆治理及国家化进程具有突出重大价值。

最后看价值三,河泊所遗址是“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典型。蒋志龙通过多年研究得出猜想:“考古研究发现,古滇国及其文化并没有突然消失,而是慢慢融入了中央王朝及其文化之中。”近年来,河泊所遗址除发现大量封泥和简牍外,还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和宽阔道路等遗迹现象。这些遗迹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先滇文化时期,这里主要是有着干栏式建筑的村落;滇文化时期,出现半地穴式、地面起建的房屋基址密集聚落;汉时期,出现土著聚落和中央辖郡等形态共存于一体的复杂融合。这一变化说明,古滇文明汇入中华文明一体格局的过程是渐变式的,是相互借鉴、互相融合型的,而不是替代式、你死我活型的,总体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点。

此外,蒋志龙还发现,先滇文化时期和滇文化时期,当地的建筑规模较小,随葬品多以陶器、青铜器等本土物品为主;汉时期,当地开始出现大型建筑和一定规模的道路,随葬品也出现五铢钱、砚台等物品。这表明,多元汇入一体,也加速了当地的发展。并且,这一过程不是全然被动的,而是不少人对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主动拥抱。

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发现,就像一条纽带,串联起古滇国和汉代两大历史阶段。古滇国时期,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遗存生动再现了石寨山文化独特的文化面貌与社会结构,印证了《史记》中“滇王受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凸显了西南边疆多元的文化特质。汉代郡县制时期,益州郡的设立标志着中央王朝开启了对云南的正式管辖。双重行政制度并行的格局则体现了西汉中央政府“因俗而治”“柔性羁縻”的政治智慧,推动西南边疆稳步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蒋志龙认为,河泊所遗址的发掘成果实证了西南边疆自古以来的国家认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叙事的成功典范。(记者赵书勇)

河泊所遗址在云南古代历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考古成果来看,它是西南边疆考古的新成果,证实了汉代益州郡郡治位置,还是“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典型。这些发现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云南地区从古滇国到汉代的历史演变,包括政治治理、文化融合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西南边疆自古以来对国家的认同,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有力例证。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213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810亿元,追加下达!

    今年以来,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多数地区首批补贴资金使用比例已达到较高水平。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通知,会同财政部及时向地方追加下达今年第二批81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继续大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快讯 2025-05-05 01:49
    103
  • 罗马新帅人选悬而未决,总监发声,罗马总监谈新帅与斯维拉尔未来

    罗马主场对阵佛罗伦萨比赛前,罗马总监吉索尔菲接受媒体采访的相关内容。包括在拉涅利卸任后的新帅人选方面,他表示不能确认或否认这一过程,老板会在合适时候宣布;同时还提及了斯维拉尔的未来,其合同2027年到期,罗马...

    2025-05-05 01:45
    567
  • 美国沃尔玛等主要零售商警告关税政策将抬高物价

      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目前已经开始在美国各个行业造成破坏性后果,引发各界担忧。当地时间23日,据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站报道,消息人士称,美国主要零售商沃尔玛、塔吉特百货公司和家得宝公司日前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发出了警告。  据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白宫与美国主要零售商举行了...

    2025-05-05 01:33
    116
  • 浙江宁波:河姆变电站检修完工,迎峰度夏用电添保障

    在浙江宁波的500千伏河姆变电站的综合检修工程相关情况。该工程于5月3日14时顺利完工,工程自“五一”假期首日启动,历时三天,高峰期作业人员达200余人,是宁波电网迎峰度夏前的重点保障工程。河姆变电站投运于2004年6月,是宁波地区第二座500千伏变电站,在电...

    2025-05-05 01:26
    590
  • 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发布

    新京报讯 据中国探月工程官微消息,2025年4月24日,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并在现场与来自5个国家的5家机构签署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借用协议》。根据...

    2025-05-05 01:11
    52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