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深入探讨中美贸易战的最新情况,揭示特朗普多次主动要求与中国谈判背后的原因,分析中国的应对态度以及贸易战对双方的影响等。
中美贸易战有了新的“内幕”消息:原来特朗普一直想要和中国谈判。特朗普多次主动提出与中国进行谈判。据外交部5月2日的消息,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已经注意到美方高层的多次表态,知道美国高层希望开展“关税谈判”。而且,美国近期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国传递谈判意愿,中方正在对此进行评估。这意味着什么呢?很明显,在中美关税“脱钩”之后,特朗普在白宫并未等到中国的来电。而中美脱钩带来的弊端使特朗普选择了“妥协”。美国不会明目张胆地妥协,于是通过媒体新闻表达谈判意愿,背地里却非常积极地想要与中国接触,这种做法与中美建交前类似。那么,中国是否会接受与美国的关税谈判?中美贸易战是否会就此结束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些问题。创作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特朗普为何能当选美国总统呢?简单来讲,他承诺让美国民众过上好日子,利用关税政策促使制造业回流,从而“让美国再次伟大”。然而,执政100天后,他交出的成绩单并不理想。根据BBC的民调,特朗普的支持率不及格。美国商务部4月30日的数据显示,美国一季度GDP增速按年率计算为 -0.3%,跌幅超出预期,这是2022年2季度以来的首次收缩,之前一个季度增速高达2.4%,可以说特朗普使美国经济增速大幅下降近3%。2025年Q1数据表明美国经济走向衰退。不管特朗普说得多么好听,经济数据不会说谎,华尔街也用脚投票,美国三大指数下跌,这是对特朗普经济政策的抗议。不仅如此,美国的贸易状况也没有改善,国内供应商担心关税保障而“提前抢货”,大量购买国外商品,导致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对此,特朗普狡辩说股市表现是拜登遗留的问题,关税政策以后会发挥作用,还说大量企业正以创纪录的速度迁入美国,美国社会将更加繁荣,美国会“再次伟大”。但特朗普也是矛盾的,他嘴上不承认关税对美国经济的利空,却在采访中透露出关税政策对美国的负面影响。4月30日美国时间,特朗普在白宫内阁谈到关税政策对美国人生活的影响时表示,受关税影响,美国的货架“空空荡荡”,孩子们以前能买30个玩具,现在只能买2个,而且价格还更贵。这表明特朗普“承认”了关税的负面影响。要知道,虽然中国依赖美国市场,但美国市场同样依赖中国的供应。没有了便宜的中国货,美国不仅失去中国供应商,美国民众短期内也找不到替代品。显然,今年的万圣节,美国人的日子不会好过。由于关税政策冲击股市、经济和民生,特朗普快承受不住了。所以他暂停对等关税,对美国汽车企业网开一面,甚至暗地里降低对沃尔玛的关税。沃尔玛马上通知中国供应商恢复出货,关税由美国客户承担。为何中国外交部称美国正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向中方传递消息呢?原因很简单,特朗普快扛不住了。既然美国已经主动向中国示好,那中国和美国谈判不就行了?这是否意味着中美贸易战结束呢?其实没那么简单。首先,中国商务部收到美国的“示好”为何不迅速与美国联系呢?因为美国是个擅长食言的国家,特朗普更是“骗子总统”。比如特朗普称中国主动打电话给他,这遭到外交部和商务部发言人多次辟谣。美国还经常出尔反尔,表面尊重一个中国原则,背地里却每年向台湾出售武器。这次中美关税战也一样,中国吃过美国言而无信的亏,所以对美国的关税威胁进行了对等反制。既然是美国先制裁中国,那么中美关税谈判很简单,美国要先主动“纠正之前的错误做法,取消单边加征关税”。总之,中国需要看到美国的诚意,否则谈判没有意义。所以商务部也警告美国,言行不一没有意义,中国现在不会主动与美国谈判,美国也别幻想示好就能让中国主动谈判。当然,外交部也提到,中美虽不会谈判,但中国也不会放弃与美国的“接触”。这意味着中美会保持一定程度的沟通,中国的目的是通过接触探寻美国的底牌和底线,这种接触是有限度的。这对中国没有坏处。其实中美贸易战打响时我就说过,既然双方已经“脱钩”,中国就一定要将这次贸易战打下去。虽然某些官媒说“中国人不怕吃苦”、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能吃苦的说法有些争议,但这次中美贸易战,我们必须战斗到底。毕竟这是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巨大碰撞,是史诗级、关乎国运的“贸易战”。美国要付出代价,中国也要付出代价。对中国来说,没有退路,对美国妥协就是投降,美国人只会让中国吃更多亏,到时候这些损失还是由我们普通人承担。所以,对我们来说,只有与美国的贸易战战斗到底,直至完全胜利。本文总结了中美贸易战的最新情况,阐述了特朗普主动寻求与中国谈判的背后原因是美国经济受关税政策冲击面临衰退等多种问题。同时分析了中国对美国谈判请求持谨慎态度的原因是美国以往的出尔反尔,强调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不会轻易妥协,要看到美国诚意才会考虑谈判,并且会通过有限接触探寻美国底线。中国在这场史诗级、国运级别的贸易战中没有退路,必须战斗到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1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