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探讨手机电池技术中石墨负极电池和硅碳负极电池的情况,包括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市场应用现状等内容,分析这一技术变革对用户使用手机的影响。
在当今这个时代,你是不是只要看到手机电量低于50%就会特别心慌呢?每次出门都必须带上充电宝,只要看到插座就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样。这种“电量焦虑症”在当下非常普遍。而就在我们被这种电量焦虑困扰的时候,手机电池技术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一场变革。这是一场关于电池负极材料的较量,从主宰手机行业长达30年之久的石墨负极电池,到被大家寄予厚望的硅碳负极电池,这场发生在材料学领域的竞争,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手机里那个如同“能量心脏”般重要的电池。
不管是哪一部智能手机,只要翻开它的电池组件,就会发现里面的负极材料是由石墨构成的。从技术原理的角度去分析,石墨负极有着很多优势。它的稳定性很强,这使得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出现故障等问题。而且它的成本非常低廉,这对于手机制造商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它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它的体积膨胀率很低,这意味着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池的形状和结构不会因为过度膨胀而受到破坏,从而保证了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它的循环寿命很长,可以经受多次充放电循环而依然保持较好的性能。在电池的总成本当中,石墨负极所占的比例比较小,这使得它非常适合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在负极材料市场上,人造石墨占据着主导地位。
可是,石墨负极也并非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容量天花板比较低,能量密度受到很大的限制。它的理论容量以及实际量产产品的容量已经接近极限了,在手机不断朝着大容量发展的趋势下,它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了。
与石墨负极相比,硅碳负极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它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这意味着在相同的体积或者重量下,硅碳负极电池能够储存更多的电量。它的快充性能非常好,对于那些总是匆匆忙忙需要快速给手机充电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吸引力。而且它在低温环境下的表现也很出色,当处于低温环境中时,它的容量保持率要比石墨高很多。硅的理论容量远远高于石墨,通过把纳米硅和多孔碳进行复合的方式,它的实际克容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能量密度也能够提高20 - 30%。不过,硅碳负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它在硅嵌锂之后体积会膨胀得很大,这种膨胀会导致电池的结构破碎,进而造成容量衰减。虽然通过一些工艺手段可以将这种膨胀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在早期的时候,它的循环寿命比较短,而且它的成本是石墨的数倍之高。
在市场应用这一方面,目前石墨负极仍然在手机电池市场上占据着主流的地位。特别是在中低端机型以及那些对成本比较敏感的产品当中,石墨负极被广泛应用。并且,通过一些技术上的小创新,石墨负极的能量密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只不过这种提升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而硅碳负极已经在消费电子领域率先开始应用了。很多手机品牌的高端机型以及折叠屏手机都开始采用硅碳负极电池。像真我GT6、vivo X200系列、OPPO Find X8系列等等。以vivo X200 Ultra为例,这部手机内置了6000mAh的蓝海电池。官方宣称,在X200 Ultra这部手机当中,大电池采用了第三代硅负极技术以及半固态电池技术,并且结合了高效能缓存架构和重载场景增效优化,从而给用户带来了非常出众的续航体验。
经过实际的续航测试,vivo X200 Ultra最终电量剩余80%,在耗电比较高的场景当中,相机是比较耗电的,尤其是录像功能的耗电量最高。不过,对于用户正常使用的情况来说,满足一整天的重度使用需求是完全没有压力的。
从总体上来看,硅碳负极在能量密度、快充能力以及低温性能这些方面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它目前的循环寿命还是比不上石墨负极,而且成本也比较高。比如说,在能量密度方面,硅碳负极能够达到800 - 900Wh/L甚至更高的水平。在循环寿命方面,石墨负极能够达到3000次以上。在快充能力方面,硅碳负极能够支持更高功率的快充。在低温性能方面,硅碳负极在 - 20℃下的容量衰减要远远低于石墨负极。当然了,硅碳负极材料的成本比较贵,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成本是有望降低的。
本文总结了手机电池中石墨负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特点,包括石墨负极的稳定性、成本低等优势以及容量受限的劣势,硅碳负极的高能量密度等优势和成本高、循环寿命短的劣势,同时介绍了它们在市场中的应用情况,指出硅碳负极虽有不足但随着技术发展有望改善成本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