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对美国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加征关税这一举措对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影响,包括加速粮食进口多元化、提升粮食自给水平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还论述了我国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储备调控能力和节约减损能力等方面的策略及意义。
我国针对美国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加征关税,这是应对美国“关税大棒”、捍卫国家利益的必要反制手段。在这一举措下,来自美国的粮食进口量明显下降,然而这不但不会影响国内粮食的稳定供应,反而会推动粮食进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粮食自给水平、粮食储备调控能力以及粮食节约减损能力,从而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稳稳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存在结构性短缺的矛盾,需要进口粮食来调节国内的供需平衡。在入世初期,我国大豆、玉米进口超过90%都依赖美国,这种单一的进口渠道存在很大风险。2003年,美国发动大豆贸易战,使得国内部分压榨企业破产,外资趁机掌控了国内大豆压榨产业链。这一教训促使我国构建多元的供给体系。于是,巴西成为我国大豆和玉米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澳大利亚成为小麦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从而降低了大豆、玉米、小麦等关键品种进口对美国单一渠道的依赖风险。到了2024年,来自美国的高粱、玉米、大豆等粮食进口量在我国粮食消费量中的占比已经很低,并且这些基本上都是饲料粮,可替代性比较强,国际市场上的供应也很充足。
我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持续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诸多困难,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豆产量连续3年维持在200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稳步增长,提高了大豆和油料的自给率,增强了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议价能力。面对挑战,今年我国稳定水稻、小麦生产,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发展薯类杂粮,持续巩固并提升大豆产量,同时提高油料自给能力,以此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为抵御外部风险构建牢固的屏障。
我国不断提高粮食储备调控能力。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库存充足、结构合理,口粮储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兼顾玉米、大豆等品种,成品粮的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一旦国内市场供应紧张,可以通过释放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来满足市场需求。应当加强对政府储备粮的管理,优化储备结构,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穿透式监管,定期开展全国政策性粮油库存大检查,确保储备粮的储存安全。此外,还需要健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理,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稳定。
我国持续提升粮食节约减损能力。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有效减少粮食在各个环节的损失,这就相当于增加了粮食产量,能够有效降低进口依赖。例如,开展全谷物行动,从过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变,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利用米糠、玉米胚芽、小麦胚芽等粮食加工副产物,深入发展谷物油产业,提高食用油自给率,减少油脂油料进口。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利用菜籽粕、棉粕、花生粕以及米糠、酒糟等替代豆粕,减少豆粕用量,进而减少大豆进口。
总之,我国必须强化底线思维,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在应对外部冲击的同时,打造内生动力,通过构建进口多元化、挖掘产能潜力、强化储备调控、全链减损这四重防线,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为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支撑。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merich.net/archives/1412.html